5月份CPI同比上涨1.2% 专家:货币政策可再加码

09.06.2015  14:33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姚毅婧)国家统计局6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PPI同比下降4.6%。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PPI数据为第39个月处于负值。对此,专家认为,CPI的低位运行将继续打开货币政策空间,未来降息降准不止一次,且幅度可进一步加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国际在线记者表示,数据完全低于市场预期。有五个原因造成:第一,国际经济增长不好,世界经济现状比预期差很多;第二,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供给一直是供过于求,影响了消费品的价格;第三,在经济疲软的状况下,企业的存货很多,购货相对谨慎;第四,第二季度农副产品丰富,食品价格全面下跌;第五,结构调整,从去年到现在服务业经理人采购指数,一直是50以上,但是制造业很多在50以下。当服务业发展的时候,会替代实体经济的投资成本,上海和北京90%的投资都到了吃穿住行以外的服务业上,它增长的越快对实体经济的采购和物价影响就越大。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认为,受部分生鲜食品价格下降及高基数效应影响,食品通胀大幅回落至1.6%,为主要拖累因素。非食品价格小福上涨1.0%,或许油价上调有关。本次数据反映通缩压力显著。

瑞银证券宏观分析师胡志鹏认为,CPI的低位运行将继续打开货币政策空间,未来货币政策仍然维持稳健适度宽松的基调。他表示,整个经济的探底还没有结束,从长远来看降息周期可能还要持续一两年的时间,我们初步判断这个底将要到明年,GDP的增速将到6.5%左右。

降息、降准还会有,而且不止一次。”曹和平分析称,现在降准的回旋余地非常大,此前每次降0.25是非常糟糕的,应该大幅度降准,持续2-3次都是可行的。

但现在并不是光靠货币政策调整能让经济恢复。应该启动社保、医保和城乡间户籍制度改革,这些改革起来都会使城镇化过程和启动消费是正相关的,制度改革的越好,消费者信心就会增加,银行家和企业家的信心就会增加,光靠银行家增加信心是不可能了。”曹和平说。

自去年9月起,中国CPI涨幅就持续徘徊在1时代,特别是今年1月CPI同比仅增长0.8%,创下2009年12月以来62个月新低,随后几个月有所恢复,4月同比增速升至1.5%。但前4月暂未出现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