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走进国博:让中外文化相遇 让思想与心灵对话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亲自为嘉宾介绍“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摄影:周子杰)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王莹)当代表西方雕塑艺术最高水准的大师罗丹与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古代书法相遇,会点燃怎样的火花?3月16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网络名人走进国博参观座谈活动在国博举办,部分网络名人、知名微博账号负责人一起参观了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专题陈列,并就参观体验开展座谈。
作为2014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罗丹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于2014年11月28日至2015年3月22日在国博展出。这是罗丹的作品继1993年之后第二次来到中国。与上次不同,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罗丹回顾展,展览独具匠心的设计出别样的展陈方式:将罗丹不同时期、不同材质所创作的各类雕塑放置于当时特定的环境中,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巴黎罗丹博物馆的故居、工作室、餐厅、花园之中,身临其境感受罗丹当年的生活与创作情况。
展览的另一特色是在共展出的139件展品中,有多达61件石膏作品参展。众所周知,罗丹十分擅长使用石膏,通过他的双手,石膏的艺术效果被发挥到极致,在空间和光线的双重作用下,石膏呈现出一种圣洁之感。然而,石膏比较脆弱,不便保存,运输则更困难,从这一意义而言,此次展览的多件石膏作品殊为珍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来到中国展出的《思想者》即为石膏材质,它不是人们常规看到的青铜版本,这件巨大的作品被分成多个部分运输,在展出时由法方专家拼接而成。
与罗丹雕塑回顾展同时展出的,是国家博物馆的典藏古代书法展。目前,国家博物馆共收藏3万余件古代书法,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也不乏精品。如泉州本《淳化阁帖》、宋拓本《大观帖》等在书法史上被公认为是刻帖的精品,文天祥的《草书谢昌元之座右辞卷》、赵孟頫的《草书谢昌元之座右辞卷》、文徵明的《楷书七言律诗卷》、董其昌的《行书李颀诗卷》等则是历代名家的著名作品。
分别代表中西方最高水准的文化艺术样式在国家博物馆相遇,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解、领略不同国家多元文化魅力的机会,也彰显出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不断取得的新成果。罗丹的雕塑回顾展最初筹划于2013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会见法国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娜·舍维约时就合作办展进行探讨。2014年9月,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等中法政府官员的见证下,陈履生副馆长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法国巴黎与罗丹博物馆签署罗丹雕塑展览合作协议,这份协议的签署是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成果之一。
据介绍,展览自开幕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大家对能在自家门口看到国外顶级水准的艺术作品感到兴奋,同时也期待国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能引进更多不同的文化艺术样式,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也期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走出国门,被更多外国人所认识和欣赏。
网络名人与知名微博账号负责人在参观完两个展览后也均对这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和交流表示赞赏,纷纷认为此次参观让人们在同一时空内领略到完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获得了精神的升华,也提升了审美素养。同时,很多嘉宾也认为在浮躁、喧嚣的日常生活中,来国博与这样高水准的中西文化对话,能让自己寻找到片刻安静,获得心灵的回归和思想的净化。正如作家苏芩在座谈会上谈到的,虽然每个人所处的行业不同,也或许并不能对这些艺术品有专业的认知,但国家博物馆创造的文化艺术氛围,能够让人们安静下来,去体悟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座谈会上的其他嘉宾也就今后如何更好的举办网络名人走进国博活动、如何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去推动国民的人文艺术素养等话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图为网络名人嘉宾参观“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摄影:周子杰)
图为嘉宾在展厅现场举行座谈。(摄影:马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