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村民罗遵富移民搬迁记
新华社贵阳3月7日新媒体专电 题:“80后”村民罗遵富移民搬迁记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李春惠 向定杰
不久前,“80后”村民罗遵富一家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沟移民搬迁到了州府都匀市。站在安置点花园里,罗遵富伸长脖子向老家方向望去,难以相信自己真的挥手告别那个“穷窝窝”了。
不同于长辈们眷恋土地,以罗遵富为代表的“移二代”搬迁意愿高;不同于长辈关心搬迁后“吃什么”,年轻的移民们更关注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否完善、就业岗位是否有前途。
罗遵富指着老家门口的柴说,屯的柴本来是过冬用的,已经用不着了(2016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春惠 摄
勤劳生产却脚下无路
就在几个月以前,布依族小伙子罗遵富还生活在黔南州都匀市归兰水族乡的大山上。只算直线距离,这里离繁华的州府并不远,但就是这横亘的大山,让咫尺成了天涯。
罗遵富所在的小山组是一个布依族和水族混居的寨子,住着12户村民,贫困发生率超过80%,交通十分不便。
小山组山高坡陡平地少,一块不到一亩半的田就是寨里最好最大的田。罗遵富家的田和坡地加起来共有4亩,不仅田土破碎,日照也不足,庄稼长不好。过去,父亲带着罗遵富到山上种苞谷时都会嘟囔:“今年种的够吃不哦?”
种地、喂猪、养牛......罗遵富的父母起早贪黑,只为了吃饱饭。两个姐姐早早出嫁,童年的罗遵富每天放学后还要放牛、打柴。
勤劳并没换来好生活。在罗遵富的记忆里,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大米饭,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吃苞谷饭、红薯饭。一座四壁透风的吊脚楼、几头牲口、还有一台打米机和一台电视机,就是几辈人置办下来的家产。
想另找一片“风水宝地”却是“不着调”的想法。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90%以上,两成以上又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农民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低。到2016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还有37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