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卢旺达80后的中国命运
新华网基加利3月27日电(记者杨孟曦)认识诺贝尔·哈古玛非常偶然,当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一家中国餐馆里,诺贝尔与几名中国人侃侃而谈,彬彬有礼,走近时才听见他说一口流利中文,用“字正腔圆”形容也毫不为过。而坐下与他交谈不出10分钟,发现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话题都信手拈来,遣词用语间都让人慨叹,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中国通”。
诺贝尔1983年出生于卢旺达,现为启智佳教育和人力资源公司首席运营官、中非青年未来俱乐部创始人、卢旺达海外侨民协会副主席,在中非投资领域有长达7年的经验。
认识中国,从抗拒开始
1995年,12岁的诺贝尔随父亲第一次到中国,当时他曾非常抗拒。
“我当时想,去西方发达国家多好,中国对我来说只是功夫电影,是一个仍处在古代落后时期的国家,”诺贝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清晰,“但我的父亲当时就对我说,19世纪是欧洲掌控世界,20世纪是美国称霸世界,但21世纪将是中国的。我的父亲告诉我,未来的中国会非常强大。”
在中国生活3年后,诺贝尔回到卢旺达读高中,这时他已完全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决定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再回到中国,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
2001年,诺贝尔再次来到中国,到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而后进入北京交通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还没毕业的诺贝尔担任峰会志愿者,这次经历让他对中非合作的未来有了新认识。
诺贝尔告诉自己,中非关系最好的时代才真正开始,“我要自己感受发展的过程,我觉得过程比一切都重要,正因为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过程,我觉得我自己的国家也是有希望的,也会像中国一样”。
多次投资,找准方向
至今,诺贝尔从事跟中国相关的工作近10年。
毕业后的诺贝尔曾经营一家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中国出口农业机械到非洲,同时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到中国。但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出口更为成功。
“当时非洲人包括卢旺达人的习惯思维都是从欧美国家买农业机械,比如孵化机,在卢旺达买一台德国孵化机后,还得先去德国培训6个月,回来以后才能开始使用,而中国孵化机大约5000美元,只相当于德国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操作简单,不需要培训,”诺贝尔说,当地农民觉得中国机械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受到越来越多中小私人企业欢迎。这次创业让诺贝尔亲自验证了中国的实力与潜力。
之后,对投资非常感兴趣的诺贝尔加入一家中非投资公司,公司项目很多,但最终成功的寥寥无几。诺贝尔说,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最大症结是人力资源。
他举例说,曾有一个项目是在刚果(金)投资,需要一个懂中国的非洲人或者懂非洲的中国人去操作,同时还要会说英语和法语,不过实在太难找到合适人选,项目最终夭折。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诺贝尔找到了一个最能实现自我追求,也是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方向。2012年,诺贝尔与朋友一起开创了启智佳有限公司,帮助想去中国留学的非洲人找到合适的大学、解决上学期间的实习难题、进行培训,同时推荐工作或投资机会。
到2014年底,公司已培训上千人。诺贝尔说:“公司对学生开展简历和面试培训、组织商业计划比赛、介绍投资者,有的已在海外的中国公司担任重要职位。”
“中国是我的命运”
在中国多年,诺贝尔对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中非关系有着深刻高远的理解和期望。他说,“现在在中国留学的非洲人有3万多,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宣传使者。这些留学生是非常好的中非之间的纽带,应该好好爱护他们,给他们创造在中国就业或投资的机会。”
因此他认为,做好留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辅助、推荐投资非常有现实意义,这就像在搭建无数个桥梁,时间长了,这些桥梁所形成的联结就非常坚固,牢不可破。
诺贝尔说,如今公司的合作伙伴包括非洲一些国家驻中国的大使馆、中国的200多所大学,以及有实力的公司。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最让他感动的是,公司成立之初与中国各大学逐一洽谈合作时,所有学校都很支持,“我可以说,我的公司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遇到过来自中国方面的困难,每个学校或者机构都非常积极”。
除了自己在中国得到的认可和支持外,让诺贝尔感到高兴的是,中非论坛也改变了非洲在世界的影响力。
“非洲人很早就表示过,‘我们不需要援助,我们需要的是贸易’。但西方国家始终觉得非洲就像年幼的孩子,如果跟非洲做贸易,既不公平也不现实,所以他们少有投资。但中国愿意在非洲投资,中非合作论坛每3年举行一次,每次带来的投资都越来越大,这也逐渐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看法,慢慢地也愿意来非洲投资了,”诺贝尔说到这里时非常自信,“我相信我的国家也会像中国一样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