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值农历惊蛰,报告为今后五年勾勒蓝图,保底线,出实招,如春雷阵阵,召唤万物生长。
“报告处处彰显‘民生温度’”,“工作指标计划非常具体”,“语言通俗,非常接地气”……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整个报告回应国内外关注,鼓舞斗志、提振信心,处处着眼实现人民利益,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以政府担当为己任,充分体现了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信心。记者采访了与会代表委员,从六大关键词梳理报告看点。
关键词一:“十三五”规划
编织五大发展理念的大网
“十二五”圆满收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十三五”开局甚是关键。报告特别安排一大板块,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编织经济增长大网。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举措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互相联通,密不可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向记者表示,以农业农村发展为例,各种举措都贯穿了这些理念,比如精准扶贫体现“共享”,退耕还林还草体现绿色农业发展,农业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新驱动,“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是需要协调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农业的改革开放。
张晓山表示,五大发展理念是对过去发展道路和模式进行回顾、清理、反思而来的,报告中“十三五”规划把践行科学发展观很好地落到了实处。这一系列目标任务,既是指引也是措施,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关键词二:6.5%—7%
确定年度经济增长“区间”目标
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是6.5%—7%,这是中国政府首次用区间的形式确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这个范围很大,6.5%的底线说明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向记者表示,为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接下来五年的增长速度必须是6.52%以上,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自2012年以来逐步下降,说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确实已经告别了8以上的时代,步入新常态,实际潜在增长速度大概就是6.5%以上到7%左右。
“为保住经济增长底线,报告中比较好地平衡了短期的宏观调控与长期的供给侧改革,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在余永定看来,短期宏观调控很有必要,增加财政赤字,刺激有效需求,可以为供给侧改革争取有效时间,而长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三:供给侧改革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报告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具体措施。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推进“中国制造 互联网”等,这些亮点都引起热议。
余永定表示,只有贯彻执行供给侧改革的以上措施,才有可能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才能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同时,我们仍不能忽视需求管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非常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表示,供给侧改革需要针对导致供应结构缺陷的主观因素和客观行为,推进均资源、去管制、反垄断。“均资源”要从“扬长避短”向“取长补短”转变,资源、要素不要过度集中在少数产业;“去管制”要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不能以不合适的门槛和条件,把市场搞成少数主体的摇钱树;“反垄断”要从“好大喜强”向“扶贫济弱”转变,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反垄断法规,我国也应该对此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