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赤水老区人民的富“竹”生活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日电(记者王念、李平)眼下已是初冬时节,但贵州赤水仍然是绿色的,满山翠竹掩映,秀美异常。赤水美,因为竹子;赤水百姓富,也因为竹子。
在葫市镇小关子村,满山遍野的楠竹和杂竹生长在赤水河两岸。看着青翠的竹林,村民方吉平脸上挂满笑容,知足地说:“包括土地流转和自有的山林地,我家有600亩碗口粗的楠竹和600亩大拇指细的杂竹,保守估计,一年光卖竹原料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楠竹林里的冬笋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记者走进赤水市大同镇孔滩桥村村民陈文兰家,堂屋墙壁上挂着一幅《赤水古城图》竹编画,画面上热闹的商船、人来人往的客流,让人恍然回到200年前的赤水古城。陈文兰说:“竹编画用的细如发丝的竹线,原料就是赤水的竹子。我家一年光竹编画的收入就有三四十万元。”陈文兰还因此获得省里授予的“贵州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她的竹编画,一幅精品可以卖到8万元。
大同镇党委副书记毛唐荣告诉记者,2013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661元,这其中仅仅卖竹原料人均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村民因竹而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林下养殖等,村民的收入将近一半与竹子有关。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赤水市有竹林面积近130万亩,人均竹林面积超过4亩。面对如此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资源,赤水市围绕竹子做文章,竹林种植、竹产品加工、竹海旅游三次产业无缝对接,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目前全市40%以上的工业产值靠竹产业,竹地板、竹工艺品、竹纤维制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美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今年还在赤水设立了工作站,对赤水竹资源及产业发展进行跟踪研究。而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的赤水,也因茂密的竹海、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桫椤王国等自然资源,每年吸引300多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旅游收入30多亿元。
“当年红军用当地的竹子扎竹筏四渡赤水,今天赤水人民依竹而农、依竹而工、依竹发展旅游,构建起三产互动的循环体系,赤水竹已成为老区人民实现生态美、生活富的杠杆。”赤水市委书记张集智说。
竹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