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贵州拨动绿色琴弦

27.06.2015  12:12

听!贵州拨动绿色琴弦

——写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召开之际

    盛夏,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充满“绿色诱惑”。

    在这赏心怡神的生态环境里,6月27日,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拉开帷幕。

    论坛举办前夕,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殷殷希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生态文明托举贵州跨越发展的新平台,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期望。2013年7月,首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鼓励贵州以生态文明作引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殷殷嘱托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依靠多年的生态积累,贵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

     咬定生态不放松,“靠山吃山”谱新篇

    2月25日,春节假期结束上班第一天,在贵安新区川心村,伴随着省区县乡各级干部挥铲种树行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这一天,全省8万余名干部群众义务植树40多万株。

    这是贵州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剑指荒山和坡耕地的又一重大举措。

    用三年时间,向石漠化发起总攻。到2017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

    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林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这是“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

    从2月下旬到4月15日,不到两个月,全省完成宜林荒山造林38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4.6万亩。

    目标和实际行动,是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精彩呈现。

    49%的森林覆盖率,“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天然大氧吧”“绿色大空调”“天然药物宝库”……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因山阻隔,养在深闺;因山而贵,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贵州在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两加一推”中,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咬定生态不放松,化绿为“”,贵州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为目标,从2009年开始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开始,到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至今,不断拓展全球视野,谋划和落实自我发展之路。

    2013年,全省“5个一百工程”实施,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00个旅游景区探路绿色发展,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在此基础上,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与山关联。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成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重要路径。

    依托品种全国第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一年时间,全省上百个大健康医药产业开工,一座座医药产业园拔地而起,标准化种植基地遍布全省。

    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生态畜牧业、辣椒、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畅销全国。

    依托生态气候、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交通、资源保护开发、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产业体系,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一处处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宾馆和餐饮业生意火爆。

    扛起生态文明的旗帜,贵州绿色产业频传佳音,奔小康信心满满: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