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吴敬琏“把脉”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8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到第24届书博会做主题为“深化改革、迎接挑战”的讲座,他从“党的十八大的伟大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如何处理好当前的经济问题”三个方面为与会者做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演讲。本报记者对吴敬链进行专访,请他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如何引进人才等几个方面为贵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脉”。
谈基础:
发展高新产业需要人力支撑
正如吴敬琏新书《直面大转型时代》所言,中国现在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改革正在逐步展开。置身诸多改革“红利”释放的机遇之中,贵阳直面实体经济不强、产业层次不优的现状,决心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大跨越,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起初,也有人怀疑,贵州、贵阳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和城市,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否可行。吴敬琏认为,像信息产业这样的新兴产业并不需要大量物质资本,脑力的创造跟工业基础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也可行,他需要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一个因素就是当地的教育体系怎么样,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是否强大到可以支撑。如果教育体系不够培养足够多的人才,那么就要问问你的环境是否能够吸引足够多的人才。比如,深圳教育体系并不强,但中国最强大的IT企业华为就在深圳。”
谈人才:
要创造条件让人才留下来
“如何引进人才?最好是创造一些条件使人才愿意在这里生活。”吴敬琏提到,在当前经济繁荣的掩盖下,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正在迅速积累,比如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甚至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土、空气也遭到损坏。“比如我来贵阳之前,北京的空气还是重度污染。”吴敬琏认为,对于贵阳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才愿意留下的条件之一。
吴敬琏认为,政府不需要为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设定太多条条框框。“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为创新创业建设好的制度环境、经营环境,提供一些普惠性的优惠政策,让有志于此的创新家、发明家、企业家,有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
谈企业:
好技术要学会闯出好市场
吴敬琏来过贵州几次,有几家企业的出路一直令他牵挂不已。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贵阳来,就考察了一些企业。”吴敬琏说,在贵阳车辆厂,技术人员给他看了一种用钢板纤维做的床垫,技术很好,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前两年到贵阳,吴敬琏也看了好几家企业。“有几个海归,是做激光晶体的。还有个央企的子公司,做的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据说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们也没有在市场上打出局面。”为什么这些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搞不起来呢?吴敬琏建议做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所在。
谈到产学研一体化,吴敬琏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国都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现在的办法都是用行政捏合的,但这个办法不大行。企业一般认为研究者不关心实际操作,他们发了论文就算完,而研究者又认为企业急功近利。其实两边都情有可原,因此你需要一种制度,满足各方面的诉求,同时又形成合力。这个可以进行体制研究,或找海外资料。”吴敬琏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每个大学都有推广部,类似于搞推广销售的,找到企业愿意买大学的专利,收入由科学家和学校分成。
本报记者 骆明 实习记者 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