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新疆行:克拉玛依油田迈向信息化道路
新一代石油工人在作业
肉孜麦麦提班组成员杨雪峰正在维护“红柳石油网”
当年“三八女子采油队”的队长陈香婷老人
国际在线报道(特派记者 张哲):伴随着这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记者6月30日走进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克拉玛依,这是一座在中国石油工业建设史上有着非凡贡献的城市。1955年,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就是从克拉玛依的黑油山起步的,而油田的发现与一位维吾尔老人赛里木有着不解之缘。
“他叫赛里木。他可以说是第一个石油商人,也是最后一个捞油人。1955年,咱们勘探大军来到这儿的时候,见到了这个老大爷,然后才知道这个黑油山,克拉玛依才开始有了这样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在这里立了一个雕像来纪念这位老大爷,非常可爱的一个老大爷。” 克拉玛依油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岁。它的发现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创业初期,员工们的工作环境是非常艰苦简陋的。80多岁的陈香婷老人当年是“三八女子采油队”的队长,她现在正在克拉玛依养老院颐养天年。这位当年“三八女子采油队”的队长提起当年的艰辛来,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是喷油井,现在是抽油嘛。那时候上班没有车,我们那个时候是小丫头子,冬天下大雪时穿上毡筒子走着,扑踏扑踏地。我们现在腰痛得直不起来,还是跟那时候有关系。”
经过60年的发展,现在的克拉玛依油田已经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克拉玛依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的陈列展现了这个飞速发展的过程,“这边是我们新疆油田公司用20年时间建成的数字化的油田,也是实现了所有油田实体,比如说探井、占库还有油井在计算机中的虚拟表示,通过网络还有微信的传输,使得我们在办公室当中就能够实时地读取更新的数据,并进行决策。而且我们还建成了标准的数字化体系,获得了国家的14项软件著作权,也是我们信息产业不断探索的一个尝试。”
克拉玛依重油公司官员周浩介绍说,采油技术数字化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克拉玛依风大,4、5月份,9月,10月,乃至11月初,八九级风那是比较常见的。基本是每隔半个月、两个星期就要刮一次大风。往常一刮风,高压线路跳闸,抽油机就停了。风一起来,我们要求采油工不能动的。有了新机器以后,风一停,它有个自动启抽,自动就起来了。像我们公司有3000多口井啊,你要说是等到原来风停以后,我们一口井一口井启抽,没有一天可能启不出来。现在是哗地一下全起来了。单位采油量更多了嘛。”
先进的采油技术需要更多的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石油技能专家肉孜麦麦提·巴克创建的“红柳石油技术网”给广大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负责网站维护的采油工杨雪峰说,这个网站非常实用,广受欢迎,“我们的特点基本上就是什么呢,我们比较贴近于前线。我们了解到前线员工需要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比如说很大一部分员工,他就需要的就是要技能鉴定了,要考试了,需要去找资料去复习。还有一部分员工,要去代表油田公司参加一些各类型的技术比武,需要找这些资料。班长(肉孜麦麦提)比较了解这些。他就专门分了几个版块,包括技能鉴定、培训资料。我们和国内其他网站唯一的区别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