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和互联网的温情故事
90后通信博士 张佳鑫
中国网信网报道(记者 潘子荻柴莎莎)几乎每个有老年人的家庭都曾上演过这一幕:年轻人教老人玩手机、上网,一遍两遍还可以,可当多次还没学会,年轻人往往会变得不耐烦,老人也逐渐丧失了学习新鲜事物的信心。
张佳鑫,一个北京邮电大学的90后在读博士生,却将发生在自家父母身上的这一幕记在了心里,并在2011年5月发起成立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召集志愿者耐心地教老人们上网、玩微信等。
“不能让老人因为科技的鸿沟造成他们与时代的鸿沟。”张佳鑫说道,“‘夕阳再晨’项目想帮助老人在信息化时代跟上科技,通过新的方式与亲戚保持联系,减少孤独落寞感。”
教老人玩微信 网络让老人夕阳再晨
“夕阳再晨”项目已开展三年多时间,志愿者规模已经达到5000余人。每周固定的时间,会有志愿者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湖南等地的社区,教老人们用微信、美拍相机等新科技应用产品。
张佳鑫介绍,很多老人第一次参加“夕阳再晨”的活动,有一种且学且试探的心态,大多以体验为主。随着课程的慢慢深入,逐步产生强烈的兴趣,发现自己也能学会新鲜事物,没有在生活中落伍。
有的老人学会了用Flash制作PPT,制作翩翩飞舞的蝴蝶,并配上蝶恋花的诗词,用课件的形式教孙子古诗词;有的老人学会了使用美拍相机、制作电子相册,将旅游的照片制成电子相册,通过朋友圈展示给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学会了用视频聊天,通过视频和远在海外的家人聊天。
一位参加“夕阳再晨”项目的靳兰珍老人说,电脑打开了她生命中一扇新的窗户。以前过年过节,亲人不在身边,感到特别孤独,现在用视频聊天,有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他们在一个班学电脑的老人都像同学,相互学习交流,生活中相互帮助。
“老人们学习了这些新技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增加了与下一代交流的方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与同班一起学习的老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平时生活中互帮互助。”志愿者介绍道。
目前,“夕阳再晨”项目已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了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社工带义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帮助更多的老人。
打破信息隔膜 让互联网行业走进老人生活
作为一名研究5G通信技术的博士生,张佳鑫介绍道,在他们眼里,通信与吃、穿等一样,是人的一种最本质的诉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区别于电话的一种新型沟通模式。新的沟通模式出现,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的手段的时代,不应该把老人这个群体忘记,也不能因此而将他们摒弃在这个时代之外,这是他们的基本需求。
“我们做的只是‘互联网养老’最基础的一环。”张佳鑫说道,“想要智慧城市、智慧街道、居家养老,便捷的智能设备派上用场,首先要教会老人如何使用这些高科技,打消心里的顾虑,走出这一步,接受新鲜事物。”
他认为随着养老市场进一步开放,老人消费能力提升,会有多样化、为老人量身定做的互联网产品应运而生,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巨大市场的潜力。今后互联网在整个行业的带动下为老人带来更多的帮助。
“我们所做的是以公益的初衷,来帮助这个行业介入到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互联网改变老人生活的生态体系。”张佳鑫告诉记者。
坚持不懈 让“夕阳再晨”持续发展不是梦
对张佳鑫而言,“夕阳再晨”项目是一个“惊喜”。张佳鑫说:“非常高兴在年轻的时候,能帮助到一群人改变生活的方式,同时带给他幸福的体会。从老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宁静、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理性看待周围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淡定从容的接受,坚持忍耐的拼搏。”
这个项目成为了他们这群90后最富有意义的一个时代烙印。“夕阳再晨”为载体,他和志愿者们接触到了各行各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会将这个项目坚持下去。”张佳鑫告诉记者。开始创始的时候他们开玩笑:十年后,无论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希望周末在北京聚会的时候,还能去做“夕阳再晨”这个项目。当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随着项目的一步步深入,项目标准化不断完善、团队日益成熟、渠道更畅通、合作高校越来越多,机构的成功注册使得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夕阳再晨”项目的持续发展将不再是玩笑和梦想。“桑榆虽晚,其霞漫天,夕阳再晨,灼灼其华”,这群90后们正在以自己的努力,让另一种青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