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多面积大产值高 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底气十足

26.02.2015  12:42

    作为全国四大中药道地产区之一,如今的贵州大地,可谓遍地中药材飘香。

    到2017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达将到600万亩,中药材总产值从162亿元增加到260亿元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从300亿元增加到800亿元,确保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来自中药材产业。

     贵州出产326种重点中药材

    作为全国有名的金钗石斛主产地,赤水金钗石斛鼎鼎有名。

    赤水位于川黔边缘植被区,是石斛、栀子、木瓜最理想的生长地。像石斛一样驰名的中药材,贵州省还有很多,如万山朱砂、大方天麻等。

    2014年6月,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在铜仁召开,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司长黄璐琦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历来高度关注和支持贵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贵州要摸清家底构建平台,加快中医药材发展。支持贵州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将贵州省纳入中药资源普查和中药材种子种苗保护重点工作省。

    贵州省科技厅一负责人表示,目前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已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在全国占有了重要地位。在加快建设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抚育重点品种、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站点、构建中药材信息交易平台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事实上,中药材产业是符合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已进入一个跨越式的良性发展时期。

    对此,贵州省中现代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吴明开说:“虽然中医材在贵州省分布广,但受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各不同属性的药材要求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中生长。

    吴明开说,在贵州省5个生态类型区中,有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森林植被,因此药材的生长按其特性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各有一定规律性。如,滇黔边缘高原山地植被区,主要分布黔党参、珠子参、半夏、金铁锁等;黔南中山盆谷灰岩植被区的罗甸一带,主要分布艾纳香、姜黄、山苍子等亚热带药材;川黔边缘植被区,是石斛、栀子、木瓜生长的适宜地区。

    正是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了贵州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中药资源。

    贵州省珍稀名贵品种有珠子参、虫草、艾片、麝香、牛黄、穿山甲等。道地品种有天麻、杜仲、石斛、厚朴、黄柏、首乌、黄精等。仅家种(家养)品种(野变家及引种成功)就有吴茱萸、金银花、乌梅、茯苓、石斛白芷、三尖杉等80余种。

    贵州省所产药材品种中,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有100多种,出口品种也有近百种。

    而据中药资源最新普查统计显示,全省药用动植矿物资源共有4290种,其中植物药3924种,隶属275科,1384属;动物药289种,矿物药77种。

    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品种中,贵州有产的326种,占89.61%,国家收购的中药材中,贵州拥有250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