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百年老建筑见证多元宗教共存

04.06.2014  19:38

               

新华网哈尔滨5月31日电(记者何山 马迪)随处可见的宗教建筑为中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增加了异国风情,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到此参观游览。这些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也见证了多元宗教在哈尔滨共存和发展的历史。

  在众多教堂中,圣索菲亚教堂名气最大,已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这座教堂的由来,要从一条铁路说起。20世纪初,由沙俄主持修建的中东铁路打开了清王朝北方的门户。这条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铁路,带有侵略和殖民性质,大批欧洲贵族、商人、士兵和普通劳动者沿着这条铁路进入哈尔滨。

  侨民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城市发展的机遇。20世纪初,哈尔滨已成为国际性都市,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这里。

  李述笑是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也是城市历史与侨民文化领域的资深学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时间里,在哈尔滨建立的东西方寺庙、教堂、会堂、道场多达百所。”李述笑说。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数量达到了顶峰。宗教种类有十余种,佛教、道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理教等,都占有一席之地。”李述笑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尔滨这座城市保持着“诸神共处,和睦共存”。

  在哈尔滨市区一核心区域,犹太老会堂、犹太新会堂和鞑靼清真寺,三栋建筑几乎同时建立,并保持至今。“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哈尔滨同时并存。”李述笑说,“犹太新会堂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当时犹太侨民经常在这里举行礼拜、演讲等活动。”

  据介绍,俄罗斯侨民当年在哈尔滨的人数最多,其信仰的东正教教堂规模也最大。有一座圣尼古拉大教堂,是当时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的核心教堂。“哈尔滨东正教教区的管辖范围甚至覆盖了远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李述笑说。

  虽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宗教文化繁荣,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大量侨民被迫离开哈尔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伴随着城市成长的建筑应该承载更多使命。

  “大部分教堂得到了修复,绝大多数建筑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单位,这说明了人们对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李述笑说。

  如今,像圣索菲亚教堂这样的建筑成为哈尔滨市的建筑艺术馆。步入教堂,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记录着曾经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而穹顶上斑驳的彩绘、巨大的吊灯流露着昔日的庄严与神圣。

  哈尔滨人习惯了这些建筑的存在,而在外地游客眼中,这样的风景是他们对这座城市最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