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乐亭鲜桃产业区域化发展“殊途同利”

11.05.2015  17:23

国际在线消息(驻唐山记者站张鸥 通讯员王岩军、檀咏):五一期间,回老家探亲的张华再次领略了唐山市乐亭县“中国桃乡”的别样风采:在县域南部,刚刚采摘的设施鲜桃俏销全国各地,而北部的陆地桃树却恰逢桃花满枝、万亩嫣红的美景。

既有万亩桃花迎客来,又有鲜桃满枝待君采。如此奇特的景观形成,得益于10年来乐亭鲜桃产业的区域化发展。

据了解,目前唐山乐亭鲜桃面积共有8.1万亩,其中设施桃面积近3万亩,形成了以南部新寨镇为中心的设施桃产业带和以北部中堡镇为中心的陆地桃产业带。每年春夏之交,正是陆地桃花绽放、设施鲜桃收获的季节,同在鲜桃之乡,产业模式却“南北有别”。

乐亭鲜桃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形成于2005年。”该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邸淑娇为我们介绍了“桃乡乐亭”的区域差异化发展之路。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乐亭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扶持引导鲜桃产业。到2003年时,鲜桃总面积超过15万亩。然而随着全国鲜桃产量逐年增加,同质化竞争加剧,鲜桃价格逐年下滑。 2005年,由于气候原因,加之树龄普遍较长、抵抗力下降,导致穿孔疮痂病在各个桃园集中爆发,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鲜桃之乡站在了“战略抉择”的分界线上。

鲜桃产业路在何方?”该县在全力扼制桃树穿孔病情的同时,也在苦苦思索未来发展之路。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以新寨镇为代表的南部区域,鲜桃产业发展较早,桃林集中连片,穿孔病较为严重;而北部中堡镇一带,由于防护林网密集,抑制了穿孔病毒传播,再之树龄普遍较短,抵抗力强,穿孔病情较轻。另一方面,南部区域的农民在发展鲜桃产业的同时,也在致力发展设施蔬菜。而北部区域传统农业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因地制宜,走区域化差异发展之路。”在充分尊重桃农意愿的基础上,该县以新寨镇为中心,将桃树“移植”于温室,使设施桃产业迅速成为南部区域的支柱产业;而在以中堡镇为中心的北部区域,桃树穿孔病在林业专家的努力下逐渐攻克,陆地桃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

区域化差异发展之路的推行契合了桃农心中的‘小算盘’。”邸淑娇说,设施桃效益高,但技术门槛也高,前期投入大。据了解,2005年建造一个温室投资4万元左右,管理起来费工费力;而陆地桃技术成熟,几乎没有重复投入,人力成本也低。

南部区域的桃农既有现成温室,又有技术积累,发展起设施桃产业得心应手。新寨镇郝庄村桃农韩树民深感自己当初“决策英明”。自从发展起设施桃产业,收入节节攀升。目前,韩树民共经营着10个棚室,他说:“每年40万元进账,虽然忙点累点也值!

而中堡镇桃农王庆斌也觉得自己当初打对了“算盘”。王庆斌说,他现在管理着20余亩桃园,每年能收入近20万元,鲜桃收获的季节,他还做起了“桃经纪”,收入虽然不固定,但两者相加,不比发展设施桃差。

思路决定出路”,乐亭南北区域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桃农不同的产业思路,也决定了截然不同的产业格局。10年间,两地鲜桃产业在不同的发展路途上并驾齐驱。设施桃产业发展迅猛,通过推广“高接换头“技术,将盛果期提前了2-3年;前促后控、人工落叶、避光休眠等生长干预技术的普及,使设施桃成熟时间由最初的5月提前到3月上旬;而智能温控机、自动卷帘机等现代化设施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据统计,该县设施桃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而陆地桃产业也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栽植密度加大,挂果周期大幅缩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陆地桃管理简单,使劳动力也得以向其他产业逐步转移,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

10年发展,唐山乐亭鲜桃产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路线,每年从3月上旬到11月上旬,一年三季都有鲜桃上市,虽南北产业风格迥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