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资本”
唤醒“沉睡的资本”
——安顺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农民的地就是农民的天,农民的幸福就在天地间。”然而,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财富,长期以来由于确权难、评估难、抵押难,变成了“沉睡的资本”,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为了撬动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决定。
以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大幕在全国徐徐开启,安顺市怎样推进改革?目前进展如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2015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安顺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于今年1月在岩腊乡、乐平镇、鸡场坡乡、大山镇、断桥镇、火花乡6个试点乡镇启动,要求在8月份完成。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为全面推进确权颁证工作总结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安顺市农委总经济师晏正武告诉记者。
确权登记颁证为改革开路
为有效有序组织开展安顺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的前期基础准备工作,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农委就成立专门的工作调研组,组织到省内试点地方实地开展学习考察调研,在收集试点地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照有关政策法律,拟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手册》,并印发到县(区)及试点乡(镇)。各县(区)、管委会于去年年底将本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报送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于2014年12月25日获得批复同意实施。
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市农委成立5个督查调研组赴全市6个首批试点乡镇,会同县(区)、乡(镇)深入2至3个村随机选择每村10至15户农户,开展宣传和调查摸底,并选择2至3个村支两委成员参加座谈听取意见和问题反映,进一步了解掌握底层的真实情况及群众的心声,做到问题明、情况清。
“根据省批复的方案及安顺市的要求,启动开展试点工作的时间表和工作流程,建立倒逼机制和指导督查机制。”晏正武介绍道,确定安顺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5年1月至8月在岩腊乡、乐平镇、鸡场坡乡、大山镇、断桥镇、火花乡开展试点。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市再启动40个乡(镇、办事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进一步扩大范围,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思维方式、操作办法和管理手段,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健康发展。计划2016年7月至2017年年底启动完成全市剩余乡(镇、办事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目前6个试点乡镇已建立机构,各试点纷纷利用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的契机,加大改革工作宣传力度,张贴标语和横幅,发放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
土地流转为改革铺路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在确权的基础上,让三权分置,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以此引导和鼓励农民、农业投资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采取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拉动适度规模经营。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6.97万亩,占2013年统计调查耕地面积159.82万亩的16.88%。
普定县绿源苗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长国以果树育苗种植技术赢得普定县城关镇、马场镇农民信任,自愿流转土地由他经营。目前,吴长国已在城关镇流转土地1050亩,在马场镇流转土地、荒山荒坡4万多亩种植软子石榴、金刺梨、红脆李、核桃等精品水果。公司除了向农民支付土地租金,还与农民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农业增效、公司创利、农民增收的共赢。
紫云自治县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引进难的主要问题,建立土地流转扶贫项目资金补助机制,吸引工商资本投向示范园区建设,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以每亩田每年650元、每亩地每年220元的租金流转。对田的租用,第一年园区补贴经营主体每亩每年400元,第二年补贴每亩每年300元,第三年补贴每亩每年200元,第四年以后不再补贴。
以上各地做法是安顺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表现形式。目前,安顺市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的做法主要有:按市场经济行为流转。即土地承包者与土地经营者直接交易流转的方式;由政府主导的流转。即政府先从土地承包者手中承租土地,再将土地转租给土地经营者;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互动流转。即政府做好引导协调、规范监管,由农户直接与土地承租、承包人签订流转合同的流转方式。
经营权抵押为改革探路
土地确权让农民获得了承包权,可以放心地把土地“揣在兜里”,从而进一步释放出经营权,让“沉睡的资本”变成了“流动的资产”,推动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改革进程,有效打破农业经营者融资难的瓶颈。
2014年8月7日,普定县人民政府向普定县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了贵州省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该企业以土地流转经营权为抵押,获得了普定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900万元。此举开创了贵州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先河。现已颁发了9本证书,抵押款2700万元。该县先行先试,为推动农村资本有形化、实物化,扩大农村有效担保抵押无范围,破解农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出路。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晏正武说道,金融机构要根据土地经营权抵押人经营的土地地面附着物价值进行评估,按照价值比例发放贷款额度。评估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配套专门的评估机构,作出权威的价值评估。
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赢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手段。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为一项新生体制,是否会出现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风险?
对此问题,向普定县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第一笔抵押贷款的普定县农村信用联社尝试制定了应对风险的办法。该联社副主任夏树伟告诉记者,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申请,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要具备50亩以上连片的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其次要向土地承包农户支付3年以上的土地流转费;第三是要持有流转经营土地价值的评估报告。在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前提下,信用联社还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经营主体的还款能力,一旦同意贷款申请,按照评估价值额度的50%进行发放。贷款期限按照农业经营主体向土地承包农户支付贷款年限确定,贷款利率比照现有涉农贷款执行。
“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审慎稳妥地推进。”晏正武最后说道。
目前,安顺市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经费保障、工作机构、防范机制、后续配套政策等相关困难。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监督,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分享改革红利。(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