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台生态旅游大戏
海拔2700米的赫章兴发乡中营村大韭菜坪山麓下,简朴的舞台,热辣的情歌,倾盆而下的大雨浇不灭彝家儿女火热的激情,来自云南、四川以及六盘水、威宁等地和周边乡镇6万多名群众相聚一堂,共同参与火把节庆祝活动。
盛夏,毕节市各县区相继举办彝族火把节:威宁板底乡、赫章县兴发乡、织金县金玉龙城、大方县凤山乡、百里杜鹃风景区……从西向东,巍峨磅礴的乌蒙高原上,火把渐次点燃。“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间参与”,借力火把文化搭台,美轮美奂的彝族风情绵延承续,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唱响了生态旅游大戏。
海拔2700米的中营村由于地势高寒、交通闭塞,曾经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驾车来到韭菜坪观花赏景、休闲、露营,当地政府抓住商机,把韭菜坪辟为旅游景区,投资改造了通往山顶的公路,在景区修建了观景台和栈道等设施,昔日沉寂的山村变成旅游热土。不少村民建起有民族特色的新楼房,水泥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一批特色小吃店、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旅游旺季,每天有数千辆自驾车驶进韭菜坪,游客上万人。”
完善基础设施,刺激群众旅游经济意识,拉动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吸纳和消化周边旅游资源,成为举办方的共识。
凤山乡举办彝族火把节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13年以来,大方县将彝族传统节日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延伸火把节的魅力,大力提升民族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共为凤山引资2000万元,框架项目8个。处于大方县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的中心地带的凤山,必将成为旅客回流互动的集散地。而随着杭瑞高速、黔大高速等交通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极大的提升凤山乡村旅游的承载能力。
火把节从单纯的节庆活动,已逐渐演变为区域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综合性战略品牌。威宁县板底乡“以火为媒”,围绕彝族“火文化”,以彝族原生态的风土人情为载体,充分展示彝族火文化、彝族原始宗教(毕摩)文化、彝族服饰文化。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该乡兴建了一批新型生活体验住宿设施,让城市里的上班族在周末体验渐渐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据了解,百草坪-板底乡旅游线路3A级风景区正在进一步打造中,“传统”、“特色”、“民族”、“生态”、“宜居”的彝族传统文化旅游热土美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