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昔日戈壁今泛绿
——嘉峪关市创新促进沙产业发展纪实
中国甘肃网10 月17 日讯 据嘉峪关日报报道(记者 李多进)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沙漠边缘,为荒漠型的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充沛,日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大,风沙多,冬冷夏热,具有开发沙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绿化生态,开发新产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克服气候干燥、蒸发强烈、降雨少、风沙多等不利条件,连续实施“绿化年”活动,强抓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滩育林、公益林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政策机遇,实施人工造林面积1256.84公顷,封滩育林面积8.1万亩,公路绿化232.3公里,村镇及居民点绿化2800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1699.75公顷。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城市绿化力度,规划每年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2012年完成城市绿化投资0.93亿元,新增绿地257.4公顷;2013年完成城市绿化投资1.61亿元,新增防风林带、绿地189公顷,改造23公顷;2014年完成城市绿化投资1.1亿元,绿化造林144.2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0.65%提高到现在13.29%,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屏障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在沙漠化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加大了沙产业开发力度。我市位于北纬39.6度,是全球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2004年,酒钢集团公司着手开发该地带上的荒漠,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投资6.3亿元,通过开发荒漠,大力发展沙产业,建成了5万亩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年产5万吨的紫轩葡萄酒厂。2012年,我市尝试在戈壁滩上修建日光温室,发展蔬菜产业,建设试验日光温室78座,主要种植反季节葡萄、油桃、热带水果、西瓜及常规蔬菜,预计每座温室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生产效益良好。
多措并举,壮大沙产业
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沙漠日光温室大棚是我市开发沙产业的典型代表,为加快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壮大沙产业,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将戈壁荒漠改造为农田,增加了绿色植被覆盖率,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缓解了风沙的侵蚀和危害,促进了沙产业开发。
采用“基地+院校+专家”模式,科学规划、设计、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在建设之初就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作为技术支撑和依托单位。通过与专业院校的合作、专家的指导,极大地提高了葡萄酿酒的技术和葡萄栽植水平。
建立优良品种种植园。在建设开发过程中,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引进收集了国内外208个优良酿酒葡萄和鲜食品种,建成研发中心1个,苗木嫁接中心1座,良种种植园286亩,成功开发了高抗寒嫁接苗,年繁育优良种苗2000万株以上,不仅可以为基地建设发展保证苗木供应,而且可以对外销售增加企业收入。
加大设施建设和先进技术应用。为达到原料供应自主控制,降低市场供应风险影响,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成自备水库1个,库容80万立方米,具有一定调蓄能力。从栽培环节上,精心选择引进世界著名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美乐、黑比诺、霞多丽、雷司令、威代尔、佳美等20多个,全部采用全球领先的以色列灌溉技术、科学施肥和全方位立体的科学栽培技术,达到高效生产。从酿造工艺上,引进先进的法国压榨机、德国错流过滤机、意大利灌装线及近万只法国橡木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聘请国内著名的葡萄酒专家,酿造出典藏级美酒。从市场销售看,已经建立了北京、上海、成都、兰州等销售分公司,有较健全的销售网络体系。
创新技术,保障沙产业
嘉峪关市把防沙治沙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有效利用的沙漠资源。为了保障沙产业的永续利用,我市引进许多实用可靠的先进技术,并结合本土实际,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在荒漠上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
客土栽培技术保障优良生长条件。戈壁荒漠土壤贫瘠,土质极差,甚至不具备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为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全部采用客土回填技术,才能适应葡萄及蔬菜生长。
戈壁荒滩上发展种植最大的障碍是水源缺乏,为了做到最大限度的节水,酿酒葡萄种植和蔬菜种植全部引进以色列先进的滴灌系统和膜下滴灌技术,充分发挥滴灌的优势,解决了水资源匮乏的难题。
除每年人工施入足量的有机肥以外,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大量的无机肥通过灌溉施入,大幅度降低了肥料、水资源和人工等费用,也更好地解决了灌溉矛盾。
2009年,我市将葡萄基地全部列入测土配方施肥范围,进行科学栽培,为发展沙产业提供了科学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