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
2013年年底,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5到8年时间,切实改善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
3年多时间里,全省各地各部门以更大的决心、明确的思路、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逐步缓解,居住环境变得整洁有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趋于缩小。
龙里县龙山镇龙山社区厉家庄,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游客纷至沓来。图位厉家庄村民在转运处理垃圾。 罗显琴 摄 (贵景网发)
近年,金沙县西洛街道抓住“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竭力打造乡村旅游,构建“和谐农家,靓丽乡村,田园美景”,引来四方游客。 陈世海 摄 (贵景网发)
小康路 跨越高山峡谷联通千万农家
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是典型的交通滞后村。
怎么办?还是“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但这次,修路不再是交通部门一家的事。
修路前,当地政府明确将枇杷村定位为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示范点,发改、住建、交通、农林、旅游等多部门同时发力,将道路建设与民居改造、产业规划、业态布局同步进行。
两年后的今天,村里新建了25公里一级公路、10公里通村油路、34.3公里硬化组寨公路,开了近百家农家乐和旅馆,新增就业千余人。
交通“天亮了”,人气变成了财气。
大山之中,玉带般的乡村公路绕青山绿水蜿蜒而行,延伸到每座村寨,铺设到每户农家院门口,成为群众出行致富的新通道。
一组数据显示着小康路工程实施之前,贵州农村公路的实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5.2万公里;县乡公路比重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等级公路比重4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村通客运比例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晴通雨阻、山高路陡,主要指标全部排全国后列,这是贵州农村交通的软肋,更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围绕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小康路的目标,贵州用“一盘棋”统筹战略,将投资上千亿元,全面改善乡村出行条件,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的新一轮高潮已掀起。伴随着筑路机械发出的阵阵轰鸣和全省各族群众大干快上的有力节拍,一条条道路如彩虹,正跨越高山峡谷,联通千万农家。
小康路建设节奏,像一串串音符,击响了农村公路建设创新发展的激情豪唱——
2016年,全省小康路累计完成投资208.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37万公里。其中,建设通村沥青(水泥)路13000公里,建设县乡道改造项目650公里,撤并村通硬化路累计完成投资46.4亿元,完成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投资5.03亿元,完成路网结构改造工程投资4.33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油路大中修工程400公里,推进乡镇客运站建设122个。
小康路建设节奏,像一个个鼓点,敲响了贵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交响——
农村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已实现所有乡(镇)通硬化路,目前,正全力推进所有建制村、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工作。农村公路路网结构的不断完善,为我省区域生产力布局、城镇化以及综合运输的发展打牢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乡镇企业、特色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公路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或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落实专职管理技术人员,保证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制定下发《贵州省公路条例》,不断完善对农村公路的管理依据和方式。各市(州)相应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和方案措施等制度文件。同时,建立了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对所有农村公路实行档案化管理,确保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有章可循,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交通助推小康成效进一步显现。全省各地牢固树立“交通引领经济发展”的思想,坚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基本做到了人员落实、经费到位、措施得力,为农村地区交通助力小康进程提供了组织保障。
小康水 润泽一方百姓 改善生活习惯
芙蓉江畔的道真自治县,山高坡陡,河谷深彻,守着一江碧水却无水可用——因水利工程匮乏而长期饱受缺水之苦。自从小康水行动计划实施,这一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在不但吃水无忧,农田灌溉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重点水源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大量耕地缺乏灌溉,还存在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水贫困”一直困扰着山区百姓。
小康水行动计划实施,开启了民生水利的新征程。这项工程实打实,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核心,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和耕地灌溉两个重点,使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消除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小康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15.43亿元,解决了1129.6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448.8万亩。
建设过程中,省、市、县逐级建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以水利部门为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康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小康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各级干部和水利人员纷纷深入一线,作调研、做规划、商方案、解难题。
与此同时,贵州省开展以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三大会战”,为小康水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小康水行动计划,犹如涓涓清泉,润泽一方百姓,使千万农村群众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这是10多年前在黔西县素朴镇一带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当地饮水困难的真实写照。
面对发展困境,黔西县建设了集镇供水工程,招商引进了贵州省亿康山泉有限责任公司,不仅解决了几十年的缺水困扰,还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小康水润泽高山深谷乡村田野,大山里的群众从此告别“吃水贵如油”的历史,用上放心水、幸福水。
盘县民主镇石阶路村通水后,不仅用上了安全、方便的水,不少村民还在房顶上新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水洗衣服,厨房、厕所、浴室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而带动了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的改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相关调查表明,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户均年节省60个取水工日;吃上洁净水后,可使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近50%。
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是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确保“小康水”长久造福群众的关键。贵州省各地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采取股份合作、拍卖、承包、租赁,以及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小康水”工程建好、管好、用好。
引小康水,走致富路,建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带给千万农村群众无限希望。
小康电 小康讯 推开致富大门 连接精彩世界
卢方明是息烽县西山镇柏香村农民。数年前,他就想开一个生产黄粑、糍粑、二块粑、油炸粑的作坊,但因当地电压不足带不动机器,还经常停电,一直没有做起来。
小康电行动计划启动后,供电部门将柏香山村的电线换粗,采用绝缘线供电,根据当地农民的用电负荷,又增扩了配电容量,还建成了双电源供电格局。
原来清冷的村街道,现在到了夜晚霓虹闪烁。卢方明的“粑粑加工作坊”建起来了,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时间,他赚了6万多元。
曾经,息烽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挤入了贵州经济强县之列。“小康电”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息烽超前进入国家小康电县行列。
贵州电网公司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全省小康电累计完成投资37.8亿元,同比增加5.68亿元;全省累计开工项目1666个;1至12月累计建成35千伏和110千伏线路1064公里;新建、扩建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53座;新增110千伏和35千伏主变60台;新增110千伏和35千伏主变容量168.6万千伏安;新增无功补偿设备255兆乏。
连接小山村与外面世界的不仅有小康电,还有小康讯。
一个基站,一根网线,将远在天边的万千信息,“拉”到村民们的眼前。
桐梓县林紫基站位于黔川交界,由于公路不通,步行来回要走10个小时的山路,而且施工地点一边是峭壁悬崖,一边是湍急河流,施工难度极大。为实现农村网络信号全覆盖,通信工作人员硬是通过肩扛马驮把材料运了进去,把基站竖了起来,把设备装了上去,如期完成调试开通。
一位通信员工曾经感叹:“现在走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自己当年亲手建起的基站,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正是这些饱含深情、默默无闻的广大通信建设者,日夜奋战在荒郊野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用辛勤的汗水为广大农村铺就了一条通往致富和幸福的信息高速路。
开通一条光缆,架起一座基站,就为群众推开一扇致富的大门。
黔东南州卡拉村素有“鸟笼村”之称,因地处边远,流传下来的编织鸟笼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自卡拉村开通宽带网络后,村里的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鸟笼名声大振。时任村支书王玉介绍,村里的鸟笼通过淘宝、电商,还卖到了新加坡、泰国。在信息通信脱贫致富效应的带动下,卡拉村已由“救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信息村”。
省通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小康讯”累计投资8.44亿元,完成全省41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信网络优化,实现信号全覆盖。同时,实施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共在5380个行政村实施光纤网络覆盖工程和4G网络覆盖工程,全省行政村光纤比例和4G网络覆盖比例分别达到73%和89%。
重峦叠嶂、山高谷深,贵州省信息通信业挥洒汗水,将一座座基站根植在黔贵大地,用通信线路钩织出贵州农村通信跨越发展的美丽画卷。
小康房 小康寨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村强民富
这是一幅从南到北、淋漓尽致展现了贵州特色民居的迤逦画卷——在黔东南,少数民族伐木建房。侗寨鼓楼耸于蓝天白云,风雨桥横卧清流溪水,时有侗寨大歌天籁之音绕梁不绝;苗寨吊脚楼居高临下,屋后青山,门前梯田,每当逢年过节,寨中芦笙场便会响起悠扬乐曲。
在西部,喀斯特地貌广布,布依族取页岩建房,厚者铺路垒墙、薄者盖房,石头房、石头寨古朴自然、冬暖夏凉,成为一大景观。
在黔北,民居错落在青山前、绿水畔、茶园间,小青瓦、坡屋面、雕花窗、白粉墙,让人仿若走进烟雨江南的小巷中。
晚听犬吠,仰观繁星;朝闻鸡鸣,远眺云雾;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样的图景,随着小康房和小康寨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正在徐徐展开。
小康房,为农村群众筑起了美丽温馨的家。
2016年,全省小康房建设任务近3万户,其中贫困地区小康房建设任务1万户,累计竣工2.88万户。
为了家的建设,我省制定了《贵州省农村小康房建设指引》《贵州省农村小康房典型设计图集》《贵州省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政策文件,汇成具有各地特色的小康房图集。
为了家的建设,我省充分利用扶贫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住房保障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按照小康房标准建设。加强与小康寨等其他行动计划的紧密协作,提供小康寨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探索适合贵州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配套完善房屋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小康寨,为农村群众绘制了安居乐业的“桃源”生活。
小康寨行动计划补齐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截至2016年底,全省小康寨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229.38亿元,总体实施建设通组(寨)道路3.78万公里、人行步道2.98万公里,累计完成“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工程203.6万户、垃圾收集处理项目140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458个、便民设施项目10576个、文体活动设施项目10342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8140个、照明设施45.62万套,项目累计覆盖1400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45万个自然村寨,803万人直接受益。
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实质性改善,5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组(寨)道路和照明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有效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村寨亮化”。
县城周边、旅游村寨、传统村落以及连片中心村寨基本实现了生态湿地治理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式,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留住青山绿水,努力达到“卫生净化”和“环境美化”目标。
结合本县、本村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推进村产联动、村镇互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鲜活美丽的小康寨促进了“村强民富”,实现着“生活乐化”目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本地脱贫规划及自然资源特色,我省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走出了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全省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精神文化更加健康丰富,乡村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黔北民居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