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区域”农业农村改革让农民分享红利

02.03.2015  20:35

    遵义市将“四大区域”农业农村改革工作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胆创新、扎实推进,让农民分享到了改革红利。

    中部区域红花岗区结合“果蔬、畜牧、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和区位优势,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业品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培养种养殖大户,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培育了天然花牌菜籽油等一批知名品牌,带动农户13余万多户,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之路。汇川区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既可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又能促进农村资产自由流通,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遵义县推开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龙坑镇梳池社区开展了蓄、引、提、排等小微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129个水利工程确权。依托这些改革经验,遵义县已在全县推开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桐梓县鼓励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给农民带来实惠。一是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进行规模种养殖,收获实物冲抵土地流转资金。二是利润分红,由公司统一购进种子和实施技术指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并负责投工投劳,销售后的纯利润农户与公司按4:6进行现金分红。绥阳县整合资源提升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化水平。积极将4个县级农业园区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有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金银花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新增省级农林综合园区完成投资9062万元。

    东部区域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项目成效初显,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如核桃坝试验点通过“增减挂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项目捆绑投入资金7890万元,完成荷花池、300套廉租房、观光路、示范村寨、环形公路等建设项目,加大了农村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官堰村试验点通过用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和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招拍挂方式,大胆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的实现途径。凤冈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实现“三增三减”。信用农户贷款额度从3万元提高到50万元,农业企业最高授信可达3000万元,利率下浮10—30%。增加贷款农户,简化贷款程序,全县贷款农户比例达80.6%。增加农户收入,减少不良贷款。余庆县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通过抓好林权变更登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颁证和开展茶园评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及时的服务。全县下拨2013年度、2014年度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达2300余万元。积极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提高林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县参保森林面积108.6808万亩,参保率达79%。

    西部区域仁怀市落实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扶持办法。通过对从事蔬菜规模经营种植等企业进行土地流转补助,三家企业获得每亩土地流转费补助300元。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习水县探索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进农民资产流通。为实现确权登记固定资本的经济价值,探索成立了习水县惠农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融资等服务,解决农业融资难题。赤水市多项改革举措推动人、财、物“三下乡”,出台了《中共赤水市委赤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三下乡”助推农村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试行)》,一是“两权”分离推动城市资本下乡,2014年已吸引2.5亿元城市资金投向农村。二是“三权”抵押推动金融服务下乡,实行林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三权”抵押融资,“三权”总授信额度达2.29亿元,2014年新增“三权”抵押贷款1500余万元。三是打造平台推动创业人才下乡,实施“三百”人才工程,明确100名农技干部进百村帮扶,100名大学生到百村任职,100名党员干部入百村锻炼。

    北部区域务川自治县创新农村担保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了政府支持、企业和金融部门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出台了《务川自治县农村信用社“致富通”农户贷款担保实施细则》和《务川自治县农村信用社“致富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细则》,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道真自治县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以阳溪镇、大矸镇为试点优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改革工作。正安县强化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化规模农业,抓精品高产基地,完办示范点48个;抓果蔬基地,种植蔬菜19.2万亩、辣椒12.2万亩,新增水果面积3000亩;抓酒用高粱基地,完成面积8.5万亩。  (罗星汉 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