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黔东南交出暖心答卷

25.02.2016  19:06

    “十二五”是黔东南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大、缩小发展差距最明显、基础设施变化最突出、发展动力活力最足、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亮点 增速“

    过去5年,黔东南州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挂末位置跃升到中游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净增500亿元,超额完成了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一。

    亮点 机遇“

    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黔东南州发展定位。黔东南州纳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和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地区。省政府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并出台了支持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月亮山区扶贫决战上升为省级战略并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亮点 交通“

    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凯里黄平机场建成运营,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建成通车,高铁通车里程接近全省一半;高速公路里程从205公里增加到814公里,占全省近六分之一。全州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从23.1%提高到71.3%,全州公路总里程达2.89万公里,比“十一五”增加3548公里。

    亮点 脱贫“

    聚焦“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坚持“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四个到县”,全州7个县和103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414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从167.29万人减少到81.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20.9%。

    亮点 转型“

    一产占比从24%调整到20.1%,粮经结构调整到40:60。工业产业门类从24个增加到28个,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大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轻工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从9%提高到23.3%,高载能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从22.3%下降到18.2%。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从45.9%提升到51.2%。

    亮点 面貌“

    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41.8平方公里。凯麻同城化扎实推进,凯里市首位度明显提升。黔东片区、南部片区建设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20亿元。产城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达613平方公里。

    亮点 生态“

    完成营造林271万亩、治理石漠化435平方公里。淘汰落后产能231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6%。“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蓄积量增加3000万立方米。

    亮点 创新“

    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清理并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国企产权制度、商事制度等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卫生等改革不断深化。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52个。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30.4%。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州”。

    亮点 福祉“

    九大民生支出累计投入834.5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2万套(户),棚户区改造6.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40.9万户。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平安黔东南”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均提高到96%以上。

    亮点 法治“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从2013年起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9+3”计划。州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立起全州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招投标率先与全省互联互通。(记者 陈丹 熊诚)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