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滇桂黔部分极贫村寨见闻
新华社贵阳2月9日电 题: 条件改善“能脱贫” 致富还盼“送一程”——回访滇桂黔部分极贫村寨见闻
新华社记者杨洪涛、庞明广、夏军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脱贫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脱贫任务最重的边远贫困“硬骨头”地区,老乡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新的一年里,他们有哪些心愿?
春节前夕,新华社记者在贵州、云南、广西回访2015年度曾经采访过的部分极贫村寨,倾听贫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新年期盼。
衣食住行条件改善 卫生教育水平提升
农历腊月二十三,贵州再次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通往黎平县蒲洞村、一边是深崖一边是峭壁的通村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凝冻,当地最低气温已降到-3℃,湿气寒冷刺骨。
记者在蒲洞村的主干道上看到,虽然飘着雪花,仍有村民忙着搬运建筑材料,不远处的鼓楼下,十多个村民围着火塘商量年后的发展计划。
“再也不用住破旧的危房了。”村民林宪平说,他去年还和老母亲住在四面透风的一级危房里,在政府的帮扶下,如今已经新建起了2层6间木房,现在正在加紧装修。
“过去这一年,我们村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贵州省黎平县蒲洞村村支书杨昌发说,蒲洞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016元,全村40%以上生活在贫困下以下。
在各级帮扶下,去年实施危房改造210栋、完成改厕70个,改灶116户,新建临时公厕2个,旅游公厕已完成60%,还新建了幼儿园,扩建了村卫生室,整修了村小学。
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是位于布朗山深处的一个拉祜族村寨,全寨17户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6户,属于“直过民族”。这个封闭落后的山寨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记者去年9月在曼班三队采访时,寨子里到处是牛粪、垃圾,没有一个厕所。“现在村民每天都组织打扫卫生,还用编织袋和树枝搭起了简易垃圾桶。”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伙保说,每户还要新建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县教育局送来很多玩具,原教学点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天早上都有小孩来玩拼图游戏、看动画片。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葛家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腊月二十二,记者在葛家村副主任蒙剑英家看到,他家已经准备了一部分准备了年货:100斤大米、20多斤苹果、30多斤甘蔗和五六斤糖果,还准备了一头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