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三看 见证新城崛起
这是一个迈向千亿元级的经济开发区,这也是一个被“西南煤海”盘县寄予希望的热土,经济下行和资源经济低迷的双重压力,让红果经济开发区肩负着更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责任——
【对话】
打造辐射云贵 经济增长极 ——对话红果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 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再仁
面对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如何在“对手”林立的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实现建设千亿级开发区、打造辐射云贵经济增长极的目标。
为此,记者近日专访了红果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再仁。
记:请问红果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和目标是什么?
陈: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是盘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拓展主要空间。我们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争取进入全省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阵”,同时在2020年向千亿元开发区迈进;同时,将两河新区建设成西部山地产业新城,打造云贵区域经济增长极。
记:目前,开发区的产业是如何布局的?
陈:我们目前主要有五大产业。一是以矿山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新能源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二是以LED、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三是以核桃深加工、刺梨深加工、生物医药为主的特色产业;四是以废旧物回收利用、生产设备再制造为主的循环产业;五是新材料产业,这是整个园区发展的核心。
记:在这五大产业中,有哪些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前景最为看好?
陈:一是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现在我们不仅要把生产加工放在盘县,更要把它的核心部分引进来;二是新材料产业,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依托“3155”工程发展壮大的地方特色产业。
记:红果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如何?
陈:目前五大产业正稳步发展,一大批高端的、新兴的产业正陆续入住新区,我们正努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力争把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西部山地产业新城”和面向东南亚、服务西南诸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
新闻链接
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成立于1992年,1995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5月异地调区建设两河新区。
新区位于盘县境内,地处滇、黔、桂三省(区)几何节点上,沿沪昆高速、毕水兴高速、沪昆高铁布局,总规划面积126.36平方公里。
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发展策略
区域协调策略:依托盘县,立足云贵,服务西南,面向东南。
产业发展策略: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创新软环境,促进市场。
交通发展策略:区域衔接,布局结合,内外有别,公交优先。
空间发展策略:依山就势,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有机融城。
生态发展策略: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土地资源,引导有序建设,高效利用 土地加快植树造林,提高生态承载。
这是一个迈步千亿级的经济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高端的产业定位让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快速崛起。
这也是一个被“西南煤海”盘县寄予希望的热土,经济下行和资源经济低迷的双重压力,让红果经济开发区肩负着更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责任。
10月中旬,记者走进红果经济开发区采访,只见人头攒动、建设正酣。
富士康盘县精密电子产业园、盘县东风蓝天氢能汽车、贵州天刺力集团等项目已经正式投产。一个个更高科技水平、更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让红果经济开发区实现了高端产业大聚集。
成立于1992年的红果经济开发区,自2011年异地调区建设后,紧紧围绕省、市“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四化同步”主战略,按照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要求,确立项目立区、环境立区、生态立区理念,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致力于打造以轻工业、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绿色制造、旅游商品开发为支撑的“3+5”现代产业体系。
1
看园区 首先看项目
在红果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入园107个项目共计完成投资86.4亿元。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252亿元、工业增加值93亿元,预计解决就业1.5万人。
行走于宽敞的园区大道,两侧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已然成型的项目——
全球500强富士康投资的精密电子产业园已建成,吹响了“煤都”盘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号角;
紫森源集团公司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将矿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把实验室技术搬到了厂房,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大跨越;
天刺力系列产品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做长产业链、扩大产业幅,让原本散落于山间的“野果”身价百倍。
在红果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再仁看来,所有这些,不仅实现了新科技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对助推盘县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2
看园区 还要看服务
红果经济开发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解决“慢”字和执行不力两大核心问题,充分简政放权,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劲合力。
陪同采访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开发区推行重大事项现场办公制度,对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到工地、企业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实行“24小时服务”,随时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服务。
优质服务必然能招来好商。
仅仅两年时间,红果经济开发区就成功引进项目107个,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园、节能环保产业园、高新科技园、中小企业园、轻工产业园、配套服务产业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看园区,还要看服务。
3
看园区 更要看基础
开发区道路建设44.5公里,核心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
全长14.3公里、路幅宽50米的快速通道,红果经济开发区连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红果主城区的主要通道均按城市主干道双向6车道标准设计和建设。
自开发区成立以来,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7.6亿元。
如今,行走于红果经济开发区,走的是宽敞笔直、四通八达的公路,绿化带靓丽整洁,路旁到处是新建的高水准车间和厂房,不时有满载货物的大货车急驰而过……一切都在显示着它的开放、现代。
红果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以矿山机械、建筑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LED、精密电子仪器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核桃、刺梨、中药材深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废弃物再生利用、设备再制造为代表的循环经济产业等等将支撑其迈步千亿级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辐射云贵经济的增长极。
【园区故事】
将研发成果 搬出实验室
日前,记者来到盘县紫森源集团“年5000吨煤矸石综合提取有价元素中试项目”建设现场时,技术总监师垒垒已经在门口等待许久。
“‘年5000吨煤矸石综合利用中试项目’一共两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期,主要以煤矸石活化处理、酸浸回收铝铁为主,同时通过中试探索镁产品回收方案,开发铝、铁系列产品。项目把原本作为废弃物的煤矸石利用起来,不仅解决了煤矸石的堆放问题,更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将每吨煤矸石增值630元。”27岁的师垒垒侃侃而谈。
项目中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煤矸石中硅、铝、铁、钛及镁的回收和相应产品的开发,为煤矸石工业化项目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并为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建立示范基地,从而为六盘水、贵州乃至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提供产业化技术保障,推动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应用进程,实现传统煤产业向高新产业的转型。
从2012年10月项目入驻红果经济开发区,到2013年10月开始投料试运行,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度过了无数难眠之夜。“我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在校研究生,要兼顾学业和项目研究。年轻人嘛,遇上难题就会废寝忘食的去攻破,我们都不想辛苦研发出的成果变成实验室中的摆设。”
据悉,这项由盘县紫森源实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昆明理工大学共同承担的六盘水市级工业科技攻关计划的项目,共投资5.1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资7000万余元。
家门口就业
今年9月,富士康盘县精密电子产业园正式投产,从富士康制造、盘县生产到工厂直销,富士康第四代产业基地落户盘县后完成了一场公众形象的完美展示。
富士康的重磅登场,让红果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更多同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进驻的同时,更让不少山村年轻人成了直接的受益者。一些初出校门的青年人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梦想,一些在外打工者也开始回到家乡,在方便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
记者在富士康产业园的招聘处,见到了不少前来应聘和打听用工信息的人。
“做梦都没想到富士康把厂子建到了盘县,现在感觉县城也变得高大上了。”来到富士康产业园面试的28岁小伙胡军一脸喜色。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从9月份招聘到现在,已经有50多人应聘上岗。
据了解,该产业园占地1.2万平方米,是集商品销售、产品展示、产品体验、工业生产为一体的新型销售工厂,主要建设36万台电视模组生产线和12万台电视机组装生产线,以及年产420万片光学镜头生产线。项目建成后,预计能够解决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刺梨变身“摇钱树”
“田评香稻久,路摘刺梨频”。有果中珍品美誉的刺梨,对于贵州的男女老少来说并不陌生。
令农民们想不到的是,小小刺梨摇身一变,成了大山深处的“摇钱树”。
在位于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的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加工车间,变身为产业工人的农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条完整的流水线将刺梨果变成了高附加值的果脯、饮料、罐头、含片等各色产品。
绿色健康、多样化的产品吸引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带动了农民们参与刺梨种植的热情,不起眼的刺梨果木林区成了一个聚宝盆。
“公司最大生产能力可达年产5万吨,每年可消耗刺梨果15万吨。自去年8月份一期项目投产以来,产品就远销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实现销售收入达700万元,解决了120余人就业问题。”天刺力公司董事长陈林道出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通过刺梨产业的带动,截至目前,盘县断江、坪地等13个乡镇完成刺梨种植4.38万亩,育苗2000万株。据了解,预计到2016年刺梨种植将发展到21万亩,带动农户可达7万户左右,实现24.5万人增收。
作为最具有贵州特色的代表性产品和产业,小小刺梨打出了“凉都圣果”的响亮招牌,走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路线,陡然变成了大山深处的“摇钱树”。(陈诗宗 黄瑶 韩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