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大主题”抒写民生答卷

15.06.2014  11:14

围绕“三大主题”抒写民生答卷

——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2013年6月23日,万里晴空。一架北京至毕节的KN2733次航班平稳降落在宽阔平坦的停机坪上,毕节飞雄机场正式通航。毕节人在家门口乘坐飞机的梦想成真。

    毕节飞雄机场的通航,是毕节试验区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构建“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深入推进“三化同步”,大力改善民生的一个注脚。

    毕节试验区建立前夕,毕节无铁路、无高速公路、无航运、无空运,外部通达条件差,内部的绝大多数村和不少乡镇不通公路。

    26年来,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大交通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理念,积极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立体交通网络,重视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着力破解毕节被“边缘化”问题。

    以“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引领,毕节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2013年底,毕节试验区铁路通车里程达231公里,在建297.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81公里,在建338公里;飞雄机场开通了7条航线。开工建设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成金沙胜天、织金大新桥等一批中型水库,治理病险水库75座,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83处,解决了259.5万农村群众饮水问题。目前,采用“一事一议”机制把计划四年完成的1.2万公里通村公路集中到今明两年实施,开工建设3371公里,建成517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改善了投资环境,推动了“三化同步”实现大跨越。

    毕节城郊小坝镇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7月批准成立的毕节经济开发区,聚集着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兴国集团毕节工业基地、贵州乌蒙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汽车制造、新能源动力、生物制药工业项目,正展现着工业发展的热浪。统计数据显示,毕节经济开发区已签约项目170多个,协议投资9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

    城镇化建设是毕节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毕节加快推进七星关——大方城市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形成区域融合、协同发展、富有特色的黔西北城市群;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特别是金融、房地产、物流仓储、酒店餐饮、购物、信息等产业。目前,城市建成面积从65.6平方公里增加到1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988年的6%提高到2013年的31.7%。

    以科技为支撑,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毕节试验区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群众增收互相促进的新路子,目前,已争取科技部批准建立了毕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7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龙头企业达到219家。

    新思路引领新跨越,大项目赢来大发展。2010年到2013年,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从600.85亿元增加到1041.93亿元,年均增长15.4%;财政总收入从127.57亿元增加到336.86亿元,年均增长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783元增加到19851元,年均增长12.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54元增加到5645元,年均增长17.92%。

    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召开后,毕节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事抓好抓实,其中,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题,以实施连户路和院坝“两个硬化”为抓手,集中力量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大行动计划”,升级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把全市村居环境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毕节试验区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将减贫、教育、卫生等各项民生事业抓好抓实,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年来,毕节市累计完成民生支出242.14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8.39万人;完成6613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改造农村危房30.6万户,建成城市保障房38935套;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50.17%提高到6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6.3%提高到22.14%;新增城镇就业11.54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从95.28%提高到99.6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04%,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同时,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完成营造林332.6万亩,治理石漠化416.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8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40.03%上升到44.06%。(刘莹 马刚)

科学发展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