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焦点:国家战略意图为何关注“宇宙演化”

07.03.2016  10:33

    今后五年,中国不仅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探索宇宙起源演化,回答人类的终极之问。

    提交5日开幕的人代会审查的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创新驱动发展置于优先位置,其列举的今后五年中国将重点突破的基础前沿科学领域中,“宇宙演化”居首,其他还包括“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认为,中国将宇宙演化的研究写入新五年规划,发出了重视基础研究的强烈信号。“没有基础研究,创新只是小打小闹”。

     创新驱动 基础研究是源泉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中国领导人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而创新驱动是其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张新民指出,基础研究是重大创新的源泉。他正积极推动在西藏阿里开展原初引力波研究,“这一实验的科学目标就是探知宇宙起源”。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日益提升,探月工程、高铁、大飞机等都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标志。然而,像探测引力波这样动辄需要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中国还十分少见。

    中国科学家过去一直为基础研究设施的匮乏所困扰。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除了规划中的引力波探测装置外,中国在去年12月发射了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贵州也在加紧建设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太空探索已不仅仅满足于直接的国防和经济效益,还要深入解答有关宇宙命运的谜题。

     摆脱贫困也需基础科学突破

    科幻作家、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注意到,近两年,像引力波探测这样一些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一经公布,就能迅速获得很大的社会反响和新闻效应,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鲜有人关注。这也使决策层认识到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在综合国力中所起的作用。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宇宙演化的研究,表明中国领导层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基础科学对应用技术的重要性。”刘慈欣说。

    “基础科学看似天马行空、毫无用处,然而,人类在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在科学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刘慈欣说,“在摆脱贫困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如果不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突破,就不可能帮助人类彻底脱贫。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则认为,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加快了太空探索的步伐。

    “人类进入太空的技术门槛和经费代价将越来越低,太空旅游、小行星采矿、月球基地等原本遥不可及的世界将离我们越来越近。”郑永春说。

    “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人类生活在这个宇宙中,认识宇宙、解释宇宙,是人应尽的责任,这就是文明的含义。”刘慈欣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