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015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计划草案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总要求,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好,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十二五”实现圆满收官。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坚持把保总量、保速度、保位次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要素供给,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精准调度,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出台稳工业23条、扩投资23条、促消费29条、煤炭企业减负30条等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工业“百千万”工程、“双服务”大行动和“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5万个,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02.5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5%、11.4%和11.1%;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1.6%、11.8%和1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7%;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分别增长22.2%和20.1%;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二是经济增速排位靠前。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保持在全国第2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和9.9%,高于全国11.6和4个百分点,列全国第1位和第3位;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6.9%和21.7%,高于全国7.8和7.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1位和第4位。三是“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34项预期指标中,30项如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节能减排等11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完成。与2010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全国提升1位;固定资产投资排名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等五大新兴产业,成功举办了首届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首届世界众筹大会、首届世界山地旅游大会、首届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首届国际石材博览会、第十届全省旅发大会等产业发展推进会。率先在全国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搭建全国首个政府和企业数据汇聚平台,“二十朵云”迁入“云上贵州”,基本建成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201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增长37%。在北京成功举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启动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六项行动计划和“6个50”重点工程,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贵阳朗玛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行,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20%。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4%。成功组织贵州高铁旅游营销联盟,走进沪昆高铁沿线城市举办“多彩贵州”旅游推介会,全省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1%和21.3%,文化产业增长20%。出台实施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意见,推进装饰石材产业集群发展,建材业增长14.1%。二是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召开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会,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百千”工程,有序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试点示范建设,认定了3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和中欧(贵阳—杜伊斯堡)班列开通运营,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龙里贵州快递物流园、贵州西南粮食城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深入实施“引金入黔”行动计划,新增设各类金融机构14家。商务会展、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断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1%,增速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三是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编制实施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振兴发展方案,出台支持“五张名片”、“四个一体化”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加快贵铝退城入园、贵绳股份易地搬迁改造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制定酱香型白酒、茶叶等技术标准,在济南、杭州、郑州、南京开展“贵在健康+黔酒中国行”全国宣传推介活动,加快培育100户高成长性企业,推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2户,煤、电、酒、冶金、化工行业分别增长5.6%、5.9%、9.3%、10.1%和9.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深入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项目实施,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粮食总产量达到1180万吨,创历史最高;蔬菜、茶叶、果园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突破2000万亩、700万亩、586万亩和1100万亩;肉类总产量202万吨,水产品产量24万吨。农业增加值达到1640.62亿元。五是民营企业加快成长。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以实施专项服务、精准服务、贴身服务为重要抓手,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准入难、融资难、政策落地难、审批难、盈利难、用工难、创业难“七难”问题,筛选154户重点服务对象实行“领导挂牌服务”,走访企业6896户,民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着力扩投资促消费,有效需求稳步扩大。一是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包,围绕贵安新区、“5个100工程”和五大新兴产业、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发展平台和投资领域,建立省级10大工程项目包、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全年安排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708个,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建成重大项目263个。组织三次共145个项目现场观摩,开展四批共151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推介PPP项目101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431亿元。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争取中央各项补助2346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456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2683.4亿元,发行政府债券2350亿元、企业债券171亿元,募集资金规模达到300亿元和500亿元的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和中国贵安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基金(筹)获批设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二是积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大力实施信息消费工程,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600亿元。制定实施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黔货上线”、“黔货出山”,首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落户贵阳综合保税区,农村电商网点超过100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3.6%。深入实施“百千”市场工程,推动“万村千乡”工程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建材下乡”、“农机下乡”、“快递下乡”。出台公积金支持职工购房政策,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建成30个区域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快递业务量增长50.7%。消费总体保持稳定,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83.02亿元。
(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五年行动计划,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获国家批准设立,在安顺市、都匀市、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自治县、湄潭县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召开第四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出台打造小城镇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8+X”项目,推广活力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9.8平方米,设市城市、县城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85%、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9%和78.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3.6%和69.8%,县城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70%,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2%。二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完成投资404.1亿元,建成小康路1.5万公里,小康水新增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316.8万人,建设小康房3万户,小康电新建和改造电网5919公里,小康讯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小康寨覆盖自然村寨11525个,建设100个综合示范村(百村大战),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60个。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大力实施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狠抓县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园区(景区)、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大力培育黔中城市群,加快贵阳、贵安、安顺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69%,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3.7%和8.2%。
(五)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一是重点改革进一步深化。省深改领导小组会议聚焦重大专题,创造性地采取“1+N”方式研究一批重大改革方案、政策文件。实施10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完成95项改革任务。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红线划定,扎实推进黔西南州等1州、8县(区、市)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复制推广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制定草海生态补偿办法,启动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紧紧围绕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实施新一版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取消核准事项15项、下放31项、转移1项;创新投融资方法手段,制定实施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实施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上市企业达到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3家。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推广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经验,聚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台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深化泛珠区域合作,与湖南、云南、福建分别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积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民博会等重大开放活动,新增高通、IBM、华为、三一重工等25家500强企业落户贵州,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21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24亿美元。加快建设“1+7”开放平台,强势推进贵安新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3.3%、14.4%和11.6%。三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科技管理改革、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金融融合、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及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六大行动”,发放科技创新券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小巨人(成长)企业和种子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11家、183家和230家;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全力推动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新建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大学科技园、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院士工作站(分站),新增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79家省级创新平台,新增众创空间25家,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28个,贵州科学城建成运行;遴选了27支创新人才团队,新增各类人才20万人以上,人才总量超过360万人。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00亿元、增长13%,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人才总量超过360万人。
(六)着力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展支撑能力稳步提升。一是“5个100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力打造“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全年完成投资5965亿元,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的平台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67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9.7%。省级农业园区达到326个,入驻园区企业3530家,培育农业合作社3633家,实现总产值1770亿元,销售收入1317亿元。135个旅游景区接待旅客1.6亿人次,收入1014亿元。14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122个城市综合体主导功能建筑建成247个,投入运营148个。二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深入实施高速公路、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和铁路建设大会战,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21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5128公里,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增至15个;改造普通国省道1800公里。贵阳至长沙高铁建成通车,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701公里,与东中部等地区实现高铁互联互通,全省铁路里程达到3037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增至12个。“一枢九支”民用航空体系初步形成,龙洞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新开工加密航线56条,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563万人次。乌江基本实现通航,高等级航道达到690公里。三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开展水利建设“三大会战”,黔中水利枢纽一期下闸蓄水,夹岩水利枢纽全面开工建设,开工建设马岭水利枢纽等50个骨干水源工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10亿立方米,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4万亩。四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贵阳、遵义、安顺实现通信同城化,省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运行,三网融合加快实施,通信光纤达到60万公里,4G网络实现乡镇有效全覆盖,“云上贵州”数据总存储能力达到3000T,出省带宽突破3000Gbps;500千伏鸭溪至诗乡Ⅱ回线路、诗乡至碧江线路开工建设,电力装机容量5065万千瓦,核准建设都匀至瓮安、六枝至水城、遵义至赫章天然气支线管道。
(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牢守住生态底线。一是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4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50%。二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12件环保实事”,建成一批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减排工程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淘汰燃煤锅炉828台、黄标车和老旧车6.6万辆,集中整治赤水河、乌江、清水江流域污染,建成30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批复实施。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三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抓好总量减排、环境监管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基本建成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万家企业”累计节能433万吨,淘汰落后产能117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0.5%、2%、2%和9.6%,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范围内。四是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新增六盘水市、铜仁市、岑巩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示范试点5个,全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达到20个。各类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工业“三废”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八)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和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完成投资963亿元。一是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制定出台大扶贫战略行动意见和“1+10”等政策文件。聚焦“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坚持“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四个到县”,实施“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和精准扶贫“特惠贷”,组建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扶贫资金87.7亿元。启动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万人。实现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和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12家省属国有企业结对帮扶重点贫困县,对口帮扶、定点帮扶、集团帮扶不断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建成“扶贫云”,开通“扶贫专线”。全年实现10个县、160个乡镇“减贫摘帽”,20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减少13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二是就业创业稳步扩大。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双百工程”、“雁归兴贵”计划,重点抓好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万人。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切实抓好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工作,加快构建“三重医疗保障”。着力实施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分别增长16.6%和26.8%。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空巢老人精准关爱救助保护实现全覆盖。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50.22万套,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2.56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5万户。四是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教育“9+3”计划,建成1300所农村幼儿园、600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和58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15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验收,26个县通过普及15年教育验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中职“百校大战”完成,清镇职教城、花溪大学城一期基本建成,贵州大学扩建二期工程基本完工;投入52.5亿元,资助学生347万人次。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出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意见,建成13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5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和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海龙屯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省博物馆建成投用。成功举办世界越野锦标赛,恢复举办贵州省运动会。五是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推进。始终坚持“严打犯罪”,刑事案件下降10.4%,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实施新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继续实现“双降”。扎实抓好信访维稳、打击非法集资等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达97.12%。
回顾“十二五”,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02.5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水平接近5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过去五年,是我省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全省进入“高铁时代”、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9个市(州)全覆盖,供水能力110亿立方米,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宽带贵州”取得突破。过去五年,是我省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各类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59万亿元,是“十一五”的5倍,民营经济比重从35%提高到50%,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31.3%和49.3%。过去五年,是我省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5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过去五年,是我省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0年的1.7倍和2.2倍,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93万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从2011年的58.7%提高到2015年的82%左右。
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对外部宏观环境的急剧变化,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部分指标增速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青黄不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部分市县政府债务风险较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简政放权力度不够,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社会治理能力还不强,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第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强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农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摘帽,2000个贫困村退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5%,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调控目标范围内;城镇化率提高到4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强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一是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五个一批”工程。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坚持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优先搬迁,制定全省搬迁安置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办法,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18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田,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产业推进工程,出台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的支持政策,实现所有贫困村扶贫专业合作社全覆盖,通过产业帮扶脱贫63万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转移支付,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师“特岗计划”,新建、改扩建200所贫困地区村级幼儿园、200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推动65所集中连片特困县普通高中学校项目建设;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加快推进“两线合一、减量提标”,确保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184元/年,加强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关爱救助保障工作。二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贫困乡优先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小康路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3万公里,小康水发展耕地灌溉面积92.68万亩,小康房建成2.5万户,小康电新建10千伏以上线路1800公里、变电站20座,小康讯新建一批通村光缆项目,小康寨建设覆盖8600个自然村寨,建设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三是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五个责任”和“五包”责任制。继续开展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万名专家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完善扶贫资金安排使用方式,制定出台我省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建好用好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鼓励支持银行成立扶贫营业部。严格落实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实行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脱贫攻坚述职报告制度,建立分级考核和排名公示制度。用好“扶贫云”和“扶贫专线”。
(二)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打造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加快“宽带贵州”建设,实施光网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77万公里,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超过4000Gbps。争取将贵阳市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贵阳全光网城市建设,支持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扩容。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40万台。二是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办好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北京)推介会和贵阳大数据博览会、中国电子商务峰会,引进一批大数据优强企业,打造一批大数据创客产业园。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建设富士康智能手机、贵阳“901”面板、北斗导航终端设备、以晴集团电子产品研发生产等22个重大产业应用示范项目。全力打造电子商务“贵州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快递服务进农村,改造5000个供销社村级网点,建设58个市县级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确保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400亿元、增长30%以上,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销售达到390亿元、增长30%。着力发展呼叫服务,积极发展智慧型呼叫中心,加快推进贵阳市呼叫中心示范基地和遵义、毕节呼叫中心建设,呼叫服务超过12万席。确保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500亿元、增长25%。三是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等12项专项行动,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50家“互联网+”示范企业,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260亿元。加快打造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科技机构、社会组织主动开放数据并迁入“云上贵州”,确保新增40个以上省级政府部门300个应用系统迁入“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实现50个以上省级政府部门500个应用系统在“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上运行。推动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贵阳大数据交易市场建设。打造全省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四是推动大数据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和信息数据采集应用办法,加快打造和推广“数据铁笼”。
(三)深入挖掘投资消费潜力,不断拓展需求新空间。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瞄准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11大工程包,创新项目谋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展项目建设新领域、新空间,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万亿元以上。强化重点领域投资,加大产业投资,设立一批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贵安新区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项目、吉利整车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着力稳住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完成交通投资1800亿元、水利投资240亿元、城建投资16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000亿元左右、信息投资150亿元、电网投资94亿元。扩大民生工程投资,加大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投
资力度,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500亿元以上、农村危房改造投资66亿元。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安排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950个,策划办好项目观摩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确保全年建成重点项目200个,新开工700个,其中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45个,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00亿元以上。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实施专项建设基金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争取国家PPP引导基金支持实施一批PPP项目。建立贵州省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基金、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建设基金和融资担保基金,推动重大项目与金融机构直接对接,争取各金融机构总部扩大授信规模。二是全力以赴促进消费升级。挖掘传统消费潜力,开展惠民购物行动、黔货全国行、黔货网上行等系列促销活动,巩固粮油食品、烟酒等传统消费。扩大住房和汽车等消费,打通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易地扶贫搬迁房、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住房之间的政策性通道,实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应贷尽贷”,刺激住房消费,化解房地产库存;创新汽车促销方式,加大促销力度,研究启动皮卡等轻型货车下乡政策,落实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建材下乡。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制定实施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计划和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实施方案,促进养老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1亿元。
(四)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增长。继续抓好工业“百千万”、企业项目“双服务”等活动,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调度,推动煤炭行业脱困,扩大电力需求,开拓白酒市场,推动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打造“贵茶”品牌。推动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二是千方百计调整工业结构。启动实施“百企引进”、“千企改造”、“双培育”工程和“双退出”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制定实施产业重组、“僵尸企业”处置实施方案,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多措并举化解过剩行业产能,妥善处置一批“僵尸企业”。制定实施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促进煤炭企业集团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确保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0%。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重组等途径,大力实施贵绳、贵铝等一批异地搬迁项目,加快实施贵烟改造提升、茅台第三期技改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和瓮福、开磷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制定国内外500强企业引进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引进20家以上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抓好规模企业培育升级,制定“双培育”年度实施计划,新增1万户以上企业市场主体,力争新增入规企业600户。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办好第二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和博览会等活动,扎实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抓好“6个50”重点工程,确保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制定实施山地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拓高铁旅游市场,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22%。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实施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五大工程”,建设一批新型建材基地,打造“贵石”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建筑业龙头企业,确保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6%,新型建筑建材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制造业升级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民用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3D打印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筹建贵州省联合产权交易融资服务中心和贵州省地方金融登记结算公司,设立贵安银行,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实现县级分支机构全覆盖,确保村镇银行覆盖76个县;加快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龙里贵州快递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支持货车帮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快递业发展,快递业务力争突破9000万件以上、增长35%左右。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出台实施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和促进社会化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积极发展社区照料、家政等服务。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工程,支持10个示范区创新发展,新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个。五是千方百计增强企业发展效益。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制定降低企业成本的实施方案,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降低电力价格;出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制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若干措施,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一是加快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建成沪昆客专贵阳至昆明段,开工建设贵阳至南宁、贵阳至兴义等铁路,确保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80公里;加快建设六盘水经威宁至昭通、毕节至二龙关(黔滇界)等出省高速公路,以及环贵州高速公路南部三州段等项目建设,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公里;加大普通国省道改造力度,改造普通国省道828公里;建成乌江沙沱水电枢纽通航设施、清水江(锦屏—白市)高等级航道和从江、大融航电枢纽工程,新增高等级航道50公里以上。加快推进贵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建成仁怀机场,完成兴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力争威宁机场获批建设。加强空中通道建设,贵阳机场通航城市增加到90个,航线增加至160条,新增国际航线5条以上。二是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马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新开工黄家湾水利枢纽等50座骨干水源工程,建成68处小型抗旱引提水工程。启动“十三五”县县有中型水库建设工作,新建中型水库5个,中型水库建成投运的县达到63个。新增解决2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配电网改造力度,完善500千伏输电主网架,加快诗乡—碧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广核桐梓花坝风电场项目等建设。规划建设天然气管网“1289”工程,加快都匀—凯里、凯里—铜仁等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确保30个县建成天然气支线管网。
(六)扎实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抓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制定实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工作方案,确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制定实施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和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城市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6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70万人以上。二是推进城镇地上地下硬件建设。实施城镇便民设施专项提升行动,新建一批停车场、体育设施、便民超市等公共设施。加快棚户区改造力度,推动实施城镇旧房改造工程,改造城中村、城镇棚户区43万户。新增城镇绿地面积5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城镇地下给排水管网900公里、供气管网200公里。加强城际铁路、城市轻轨建设,支持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和六盘水市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建设。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打造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核心经济圈,统筹区域交通、产业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加快推动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和“三州”等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加快贵广、湘黔等高铁经济带建设,促进各种要素加快向高铁沿线城镇和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对四类县域经济的分类指导,深入推进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创建活动。
(七)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是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安工程”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新增高标准农田207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100万吨以上。加快西南粮食城等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粮食流通体系,保障粮食供给。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蔬菜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新增果园面积3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500万亩。加快推进山地农业机械化,建设机耕道400公里以上。加快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大力提高牛羊比重,肉类总产量、蛋类产量、奶类产量分别完成205万吨、18万吨和6.6万吨。二是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农产品大型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仓库建设。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产加销一体化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区。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确保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0家,“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5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加强贵农网综合服务电商平台建设,加快推动贵州特色农产品“黔货出山”,农村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和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现代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和信用保险。
(八)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建筑、道路、矿山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加强水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八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全面推进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实施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保护。二是加强绿色贵州和环保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退耕还林130万亩,新增荒山营造林398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开展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生态乡镇30个、生态村100个。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好环境保护12件实事,加快完善城镇、园区、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煤、磷、电、酒等重点行业环保设施,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30个,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4%,县城均达到80%。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深入实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利剑专项行动,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推进环保执法联动和公益诉讼。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开展环保督察巡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扩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试点。四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加快煤炭、电力、有色、化工等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推进粉煤灰、金属矿渣、磷石膏、建筑废弃物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动能矿资源绿色开发。加快推进中节能(贵安新区)环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煤层气、页岩气、风力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园区循环改造工程。
(九)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一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实施《贵州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四个一批”,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种子企业。新建4—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建成500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新建10个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加快中国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鼓励企业设立创投基金、创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参股我省设立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900亿元。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开展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等改革试点。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授权经营、“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围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大力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制定实施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交易规则。围绕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省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建立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继续清理规范省市县三级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等挂钩事项;落实国家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争取国家将磷、铝、锰、黄金等纳入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争取开展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制定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和水流确权试点方案,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试点。围绕推动城乡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进城落户农民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把计划生育等政策与户口登记脱钩,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围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三是全面扩大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实施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方案,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株潭、京津冀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加快粤桂黔、黔湘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强与瑞士、韩国、东盟、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中瑞(贵安)产业园,推动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和中欧(贵阳—杜伊斯堡)班列常态化运营。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加强“1+7”开放创新平台建设,赋予省级行政审批权,单列用地计划指标,财力性转移支付由省财政直接下达,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实施增比进位考核。建成贵安电商科创园、贵安大数据孵化园新能源及美高智慧产业园(一期)等项目,贵安新区完成投资600亿元;争取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和遵义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办好用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重大开放活动,精准招引落地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引进省外到位资金8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争取国家批准我省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编制重点进出口企业和产品支持目录,全面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入实施外贸进出口翻番行动计划,新增一批外贸基地、保税物流中心和检验检疫机构,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56亿美元。
(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享发展。一是实施教育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新增13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6个县基本普及15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6%,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3%以内。中职“百校大战”学校全面投入使用。加快推进花溪大学城二期建设,基本完成贵州大学新校区扩建工程。二是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全面推进贵州省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计划和“双百工程”,突出抓好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确保全年“3个15万元”政策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三是实施健康贵州建设工程。启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百院建设工程”等五大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大力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全覆盖,实现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积极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推动苗药进药典。四是实施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加快“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民族民间文化发掘整理和“阳明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建成清镇国家生态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建设一批生态体育公园。五是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加快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展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确保城乡低保标准增长10%以上。六是实施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强城市老旧住房隐患排查排除,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8.65万套(棚户区改造43.03万户,公租房5.62万套),基本建成22.21万套;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七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组织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乡镇和村庄等面容面貌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扩大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服务覆盖面。八是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做好信访工作,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敏感事件、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创新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织牢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防控网。同时,围绕实施“1+7”民生工程,办好省政府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