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土专家”经验激发大学生创造力

21.04.2015  06:10

杨潇刘盛瑞

拥有肥沃土地和雄厚的人力、机械资源的黑龙江垦区,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他们围绕“会种地、种好地”的目标,在培育“新农人”上下足了功夫。

引进大学生注入新活力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助推,而人又是科技进步的主导因素。要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农民种植水平的提升上下功夫,只有加速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岳洪福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工作第一年,他便参与了农场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与同事任明勇一起通过采取水稻“三化一管”技术,即旱育壮秧模式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稻谷品质优质化,适时采取水、肥、植保等调控措施,在高产创建中创造了“百亩方”单产907公斤的寒地水稻高产纪录。

垦区还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良好的政策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大专院校毕业生投身农业。针对大学生“有理论,无实践”的情况,垦区采取了“一线锻炼,重点培养”的人才培育思路,让大学生到农田生产一线去实践、去创新。

爱惜“土专家”发挥新作用

大学生有创造力,“土专家”也有好经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拘泥于单一手段,应广开渠道多措并举。很多农户在多年的种粮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不拘泥于理论,不限制于数字,十分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

2014年,五九七农场通过成立“长林岛水稻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白琳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农场各时期的老劳模和“土专家”组织起来,发挥其在水稻种植、果树栽培上的技术特长,以“劳模工作室+服务区+农户”和“农场+地方+科技攻关课题”的工作模式,对稻农进行科技指导和技术推广。

在今年的果树剪枝生产环节中,白琳工作室就组织宝清县和农场果农开展了一次颇具意义的劳动竞赛。比赛中,劳模工作室科技组成员郭广林采用的电动剪枝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亮点,他仅用3分钟,就轻松完成了对一棵树的剪枝工作。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果农们开始使用这种电动剪,既提升了果树剪枝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节省了3万多元的人工雇佣费。

垦地手拉手实现新效益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不断加大“垦地合作”力度,寻求促进垦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通点、合作点。

素有“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是垦区较早开展GPS卫星导航作业和使用精密播种技术的农场,田间作物就像“格尺”画的一样直,产量3年实现了三大步跨越,年增产超过2亿斤;水稻高产创建领先世界水平,连续两年刷新大豆高产纪录,玉米实现了“吨粮田”,甜菜达到欧美种植水平。

农场第五管理区主任焉文礼说:“自从用上了新农机,作业千米误差只有2厘米,很多周边村镇的农户都来农场雇佣我们的机车和农机手,为他们代耕、代管、代收,‘三代’作业面积达12万亩。

五九七农场还与毗邻的宝清县共同打造了10万亩果林生产基地,双方在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信息共享、产品销售等环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带动了地方林果经济发展,所产优质果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年产值达9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