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发言引起孙志刚省长高度重视
编者按:1月19日,贵州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副主委、省经信委常务副主任杨静,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代表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所作发言,引起孙志刚省长高度重视,给予肯定,当即批示,“请三旗同志阅研” 。此次发言,对推动我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其创意设计研发这个突出问题(研发和销售两个短板), 促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全文刊载如下:
贵州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副主委、省经信委常务副主任杨静, 在 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发言
抓好旅游商品发展 加快脱贫攻坚决战
——杨静委员代表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发言稿
目前,我省正在努力建设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商品产业上接一产、下联三产,尤其是民族民间手工产业,一个企业少则能带动几百,多则能带动上千、上万人和家庭就业,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大发展,对于“十三五”期间实现旅游产业产值1万亿,其中旅游商品占比达30%,带动100万人就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与全国同步小康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小、种类少。民族民间旅游商品分量不足,全省规模以上旅游商品企业仅395家,在500亿旅游商品中,民族民间工艺产品不足一半。
(二)设计、生产与市场相脱节,导致旅游商品供给与游客消费升级需求不一致。比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工艺大师桃花马尾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上万元的商品,但因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设计,只能以五六十元价格贱卖。
(三)品牌竞争力弱。大部分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集中程度低,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弱,科研投入经费不足,缺乏叫得响、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的本土品牌企业。
(四)营销方式市场化程度低。虽然省内各旅游景区已挂牌设立100家专销店,但销售网点普遍存在产品总类不足、数量不够、档次不高、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大多数企业缺少借助电商平台等拓展对外市场的眼光和意识。
二、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管理机构。建议省政府在有关部门设立一个具有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职能的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办公室,联合文化、旅游、民族、扶贫等相关部门,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政策规划引领,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尽快制定出台《贵州省支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二是尽快编制《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三是整合各方面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有机茶、绿色水果、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包含地域标志性商品、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示范基地。
(三)以市场为导向,增强研发能力。一是建立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商品研发机构,创意、研发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民族文化、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商品。二是探讨研发设计、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三方面联合运营模式,依托市场导向,增强研发实用性和效益性。三是集中打造旅游商品品牌,遴选出省和各市(州)具有地域特征的旅游商品。四是搭建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供需交流平台,形成市场需求、创意设计、企业生产等要素有机结合的完整产业链。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要依托有关高等院校培养和传承人带徒传艺,培养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兼备的实用新型人才。要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方式,为广大手工艺人提供学习深造机会,获取相应文凭,培养更多的国家级大师。
(五)建立线上线下销售体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充分利用民博会、“年货节”、秋交会、春交会等平台,在北京、上海、广州、义乌等地设立销售窗口,推动包括旅游商品在内的黔货出山。
(六)大力拓展融资平台。一是探索“封闭式贷款”,通过电商平台大数据,定期对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销售、成本、收益等进行综合评估,给予企业信用贷款。二是设立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基金,解决旅游商品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三是着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企业境内外上市发展,多渠道直接融资。四是充分发挥贵州省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信息平台的作用,供旅游商品大中小微企业自主选择,形成供需双方交汇的“金融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