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乡侗寨品味生态之美

04.11.2015  20:44

    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土地,这是一片被绿色浸透的秀美山川, 这是一片森林繁茂的茫茫林海,这是一片多姿多彩、美丽和谐的生态家园,这就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一颗美丽的绿宝石——中国贵州黔东南。

    这里沟壑纵横,茂林翠竹,森林覆盖率达63%,境内的空气每立方米含12000至20000个负氧离子,是全国平均值的8至12倍,境内有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在苍茫林海中,生物资源种类繁丰,有野生植物三千多种、动物近两千种。无污染的绿水青山,清新湿润的富氧空气,使黔东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心灵家园”。漫步在雷公山下、氵舞阳河畔,累了,吸一口新鲜空气,顿觉心清气爽,精神焕发。

    这里是自然生态博物馆。苗乡侗寨依山傍水,绿树掩映,楼桥成群,构成一幅幅风格各异的山村水墨画,是乡村旅游的亮丽景点。鼓楼和花桥是侗族地区特有的民族建筑,是侗寨的重要标志,堪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之瑰宝。全国重点文物镇远青龙洞集幽洞、奇楼、秀水、古城为一体,堪称中国古建筑之精品。独树一帜的苗乡侗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黔东南被专家学者誉为“原生态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当你踏上黔东南这块土地,无需导游,无需介绍,你会被这里秀丽的山川、古朴的风情、厚重的文化深深震撼,你会被这里少数民族群众浓郁之情、缠绵之意感动而流连忘返……

    黔东南人对树的理解,超乎了其他地方的想象,尤以从江岜沙把树融进了对生命的敬畏。

    “从江岜沙苗寨的人把树当作神,一个人出生时要种一片树,他的生活和生命与这片树相联系。

    2007年7月,黔东南州邀请余秋雨一路行走黔东南,一路品读“原生态”,在岜沙看到了“我本是树”的文化张力。

    如余秋雨预言,当众多游客来到黔东南在一种寻找“原生活形态”的过程中,在黔东南必将感受到一种“文化震撼”。

    而这样的震撼源自于“原生态”,这个概念如今在黔东南州的自然山水、民族村落里带给旅游者的已是一种活态呈现。

    黔东南的美,体现在村落自然文化景观的独特空间、多彩灿烂的原生山水形态和农耕文明传习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她的美,温暖了游离于现代节奏中寻找根祖文化的落寞灵魂,弥补了异形化工业世界中怅然失所的心灵缺失。

    以如此之美的生态优势作为敲门砖投石问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衬映了文化逐渐趋同的全球化进程中,存留着人类生活的最初方式和悠久记忆。

    这种生态文化具有甄别于世界的独特价值,为全世界提供一种可贵的生活方式。黔东南旅游和文化的“联姻”,正好迎合了国际旅游的需求。

    正基于此,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认识到生态优势是黔东南旅游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发展中最具市场竞争力的资源优势。

    黔东南的旅游每年都以超过20 %的速度迅速增长,生态旅游已成为黔东南的支柱产业,仅2014年,全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90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310亿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而早在2007年,贵州省决定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设想和要求,黔东南的林业生态建设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铁路、公路、航道等主要通道绿化率达60%。

    美丽、富饶、和谐的黔东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色彩;茫茫林海、树木葱荣、百鸟吟唱的黔东南正描绘一幅生动优美的生态家园;山川秀美、生机勃勃的黔东南正迈向美好灿烂的明天。(顾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