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建设猴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促进文化旅游升级

19.09.2014  06:21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8日电 贵州瓮安位于黔中腹地,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因红军长征时三过瓮安,并在猴场镇召开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而让世人所知。近年来,瓮安县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旅游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猴场镇古镇、商贾、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猴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建设,把瓮安猴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黔南乃至全省具有重要吸引力的、集古镇文化、红色文化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促进文化旅游升级。

     结合猴场文化资源,抱团打造旅游新景点

    猴场镇又称草塘镇,位于瓮安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2公里,已建成36米宽工业园区城市主干道与县城相连,并纳入县城一体化发展。猴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自古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名人众多,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素有黔北四大名镇的美誉。是红军长征召开猴场会议的地方,主要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为主,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旅游业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贵州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发展力度,加快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旅游强省,这为瓮安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根据瓮安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瓮安猴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选址在猴场镇,规划范围包括猴场镇镇区及周边猴场村、下司村、金星村片区,规划面积19.40平方公里,主要景区有红军长征猴场会议会址、猴场古镇、下司石林等,核心是开发以“猴场会议”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以猴场古镇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产品;同时,利用猴场特色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资源,发挥良好的自然气候环境优势,开发相关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

     着力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推进文化旅游加快发展

    理念创新。树立战略眼光、系统思维,用创意做引擎,把创新区最好的资源开发打造为最好的旅游产品,转化为瓮安最大的财富。按照打造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用创新做推力,挖掘瓮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打造猴场特色强、附加值高的旅游精品。深度开发复合型产品,开拓一条高水平、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融合发展创新。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坚持“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引导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城镇建设融合发展,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全新的融合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百姓参与旅游受益。

    模式创新。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开发、错位发展、特色互补”的原则,通过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统筹布局,推进圈层保护开发模式、快进慢游模式,实现全域化、全方位、多部门统筹和全民参与,形成区域统筹、梯度推进、重点突出的旅游产业生产力布局。

    品牌创新。适应当今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品牌制胜时代的新形势,以时代眼光和高品质方向,高起点、高标准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文化、生态、佛教和休闲度假、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方面建设一批旅游精品,丰富产品的时代内涵,搞好标志性品牌定位,抓好品牌策划和营销,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瓮安猴场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需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强发展的核心动力。成立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对创新区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责任明晰的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高效快速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通过规划引领,做到布局一盘棋、发展一体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和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功能分区 发展前景广阔

    按照“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旅游市场需求,以实现创新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特色农业与旅游、城镇与旅游、旅游商品与旅游融合互动发展为重点,规划猴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一镇、六区、十二景”一镇:猴场古镇,六区:猴场古镇千年古邑游览区、猴场会议红色文化纪念区、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区、兴隆湾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区、三百佬五彩现代农业观光区、下司石林地质奇观游览区。十二景:猴场会址、猴场古镇、兴隆湖景、主席行居、千年古邑、军体公园、红军圣山、民居博览、大佛禅院、石林胜景、五彩田园、农家新村 。

    力争在2016~2020年,基本把瓮安猴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突出、风光优美、环境一流、设施配套、服务优良的国家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和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接待游客将达到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8000人以上;全部从业人员达到合格上岗。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绿化率提高到65%以上,旅游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顾桥 刘昱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