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唯GDP 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贵州省日前调整《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考核,旨在引导贫困县干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新闻背景
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关岭、紫云、赫章、江口、望谟、册亨、剑河、雷山、荔波和三都,均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条件。
日前,贵州省对《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进行调整。这是在去年对该办法修改基础上的又一次调整。
根据调整后的《测评办法》,对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将在原来“经济强县”、“非经济强县”两个类别的基础上,增加“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第三类,并对这10个县取消GDP测评相关指标,考核重点转移到居民收入增长、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经济强县和非经济强县根据省建强办提供的名单动态调整。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关岭县、紫云县、赫章县、江口县、望谟县、册亨县、剑河县、雷山县、荔波县、三都县,均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条件。
经济强县、非经济强县测评指标设置一致,包括经济总量、投资规模、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就业、财政税收、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等8个方面,共35项指标。其中,经济总量指标3项,投资规模指标4项,产业发展指标10项,科技进步与就业指标4项,财政税收指标4项,居民收入指标5项,生态环境指标4项,群众满意度指标1项。
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测评相关指标,重点对居民收入增长、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状况进行测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农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财政与金融、投资与消费、科技与人才、就业与收入、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8个类别,共33项指标。
其中,农业发展类指标4项,旅游产业发展类指标3项,财政与金融类指标4项,投资与消费类指标6项,科技与人才类指标2项,就业与收入类指标7项,生态环境类指标6项,群众满意度类指标1项。
1.随着新《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的实施,新考核“指挥棒”将指引一度受GDP考核困扰的贫困县坚定地走生态富民新路。
雷山是贵州省旅游明星县,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推动了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同时该县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全省县级综合排名中,雷山的排位并不突出。
GDP考核使得不少县域规模小、人口总量少、无交通区位优势、没有工业基础的“小县”遭遇与雷山类似的尴尬。
在此背景下,今年10月,贵州省调整出台新版《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更引发省直相关部门以及上述10县官员、专家的热议。
社会各界均认为,新考核“指挥棒”将指引贫困县坚定地走生态富民新路。
显然,考核内容的变革,对经济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但现实的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了GDP这个“指挥棒”,官员们的政绩又如何体现?如何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和可持续的政绩考核体系?
对此,省主要领导表示,要通过调整综合测评体系,引导干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