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精品力作
播雅湿地鸟瞰效果图
建设中的播雅湿地航拍图
播雅湿地建设前航拍图
■黄杏 丁思江
滔滔乌江河,滋养生命,孕育文明;
巍巍娄山关,诉说历史,留下传奇。
从乌江河畔到娄山关山麓,大地满眼绿意,群山静穆葱茏,构成一幅跃动多姿的绿色画卷。
从高空俯视,遵义县境内一座座独具黔北特色的城镇、乡村,宛如镶嵌于绿水青山间的粒粒宝石,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乌江波涛翻滚,不舍昼夜流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古老的灿烂文明幻化了鳖国夕照、牂牁晨烟、夜郎笑谈、播州旌旗,述说着千年沧桑变迁和多少精彩传说……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实的水墨丹青,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沧海桑田,涛声依旧。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生态文明如一根绵长丝线,始终牵动着这片美丽土地的发展脉搏。
千年古县遵义县,干部群众敢为人先,百万人民奋发赶超,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东部,又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拨动一段段动人的绿色旋律。
遵义县,自古就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今天的遵义县,高扬“千年古县、最美田园”的旗帜,吹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号角,奏响一曲曲精彩的绿色变奏曲。
播雅湿地,就是遵义县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生动实践,是遵义县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精品杰作。
站在高处眺望,坐落于县城南白、龙坑两镇之间的播雅湿地,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
一位诗人感慨道:走进这田园山水,走进这喧嚣闹市里的宁静,走进这烟雨缭绕的乡愁,静谧中随着梦境,游览着诗一般的画卷。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行走在播雅湿地,一池清水,两岸锦绣。
“变化就像做梦!”当地村民谈起过去的环境,都不停地摇头叹息。南白镇和平村村民罗光林告诉记者,这里原是县城南白和龙坑集镇的污水排污沟。10多年来,每天都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让居住在排污沟两岸数百米区域的村民苦不堪言,有的村民实在受不了恶臭,到附近村寨租房居住。
“三严三实”活动的开展,让村民们的诉求再次引起了遵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刚到任不久的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曾瑜现场考察,督办水环境综合整治。
污水集中处理,垃圾统一收集,农房统一改造。短短一年多时间,昔日不堪回首的地方变得一派青山绿水,几处亭台楼阁。
“没有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曾瑜在县委常委会上的话掷地有声。
很快,全县擂响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战鼓。
全力转型升级,守护绿水青山,遵义县打出组合拳:
“铁砂掌”——直击环境违法;
“金钟罩”——守护良好生态;
“隐形拳”——创新体制机制。
多年不动的违法建筑轰然倒下,破旧凋敝的老厂房转型为新兴产业园区,脏乱差的村庄蝶变为美丽乡村。这场破旧立新的全县大行动,改出了生产生活新空间,拆出了转型升级新天地。
播雅湿地建设,是遵义县打造出的一张精美绝伦的城市名片。
遵义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国宏一语道破天机:“当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职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决定城市发展的是城市化水平。”
将一条条街道作为一个个品牌进行打造,绿地成为城市最活跃的因素,街道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街,而是集商业、休闲、办公、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看到县委、县政府把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湿地,对这里的变化,感受颇多。由蹒跚起步,到健步如飞,像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热身、起跑、加速、冲刺一样。”遵义县政协委员赵咏梅感慨道。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湿地路网不断完善,条条大路构成了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
赵咏梅说,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和行动,让我们这些城市居民切实享受到了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马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交通更便利了,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富裕起来的群众正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坚守底线布局城市发展战略
2014年初,遵义县作出决定,建设播雅湿地项目,净化处理污水排放,保护改善自然环境,提升县城居民生活质量,推动“东跨、北接、西控、南抑、中提升”的城市发展战略。
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曾瑜站在全局的高度纵论播雅湿地项目的建设:播雅湿地项目要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思维布局谋篇。
根据遵义县城市发展定位及区域发展需求,以“生态休闲湿地”为总体定位,通过人工湿地及雨水利用,使污水变为活水;通过项目设计及游线组织,使田园变为乐园;通过文化融入、生态保护及技术应用,使湿地成为开放的课堂、生物的天堂,打造集生态保护、城市休闲、湿地观光、科普教育、污水净化、康体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使其成为贵州乃至全国一流的、污水处理与生态湿地完美结合的典范,成为城市居民“养眼、养身、养心”的最佳场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政治效益五大效益的统一。
据此,遵义县播雅湿地项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7亿元。第一期工程有生态堤建设、湿地南区建设、播雅大道建设、湿地东岸山体绿化建设四个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投资近7亿元。第二期工程有湿地北区建设、桂花大道景观工程建设两个项目,2015年9月启动,2016年9月完成,投资约5亿元。第三期工程主要是湿地周边土地整理及收储、路网、水电气讯等建设,投资约5亿元,计划2017年年底完成。
项目承建单位、遵义县国投集团公司总经理谢国东介绍,播雅湿地项目一期的建设,主要是一园(湿地公园)和一路(播雅大道)。
公园计划投资3.69亿元,已完成2亿元,公园内的生态堤、烟雨古村、慢生活区、流水广场、入口广场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全部完工,正在加紧景观细部优化。
播雅大道基本完工,完成投资2.8亿元,路面、人行道、绿化带、路灯等全部建完,正在进行标志标线的完善。大道全长3140米,宽32米,是一条横穿湿地项目的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设计,是进出湿地项目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一条生态景观大道。大道集市政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为一体,横跨在遵南大道和播南大道之间。
污水处理与生态湿地完美结合
遵义县播雅湿地总面积2450亩,成翅膀状舒展在播雅大道中部两侧,总体形成“一环、两带、六区”的布局结构。项目通过物理过滤、生化发酵、水生植物吸附等处理对污水进行净化,通过退耕还林、山体绿化建设、植被保护等对荒山进行绿化;通过对喷泉、亭台、水榭、文化小品的打造,使项目集生态保护、城市休闲、湿地观光、康体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最终成为污水处理与生态湿地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个生态堤坝在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项目办负责人说,大坝除了基本的防洪、通车功能外,最大特色是具有观赏性,溢洪道呈梯次景观带,是生态景观大坝。
据了解,生态堤坝是为湿地增添湖泊景观的重要工程,该工程为土石堤坝,堤顶宽26米,长133.4米,最大堤高26米,正常蓄水位880.00米,蓄水面积530亩,兼作项目内的市政道路使用。
采访当天,播雅湖水位877.6米,蓝天白云下,湖面波光粼粼。项目包保领导、县政协主席张大六告诉记者,水是整个项目的灵魂,也正是因为有了水的变化,才带动了山变、景变、城变、人变和业变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刻变化。
湿地南区是湿地区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区域充分利用广阔的水系湖面,建设了集入口服务、时尚休闲、民俗慢生活、特色台地园景观、滨水湿地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湿地区域,将民俗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生态与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突出体现了“老遵义、民国风”的建筑风格风貌。
山体绿化项目位于湿地湖面的东岸,绿化面积约172亩,种植了香樟、桂花、玉兰、雪松、海棠等59个树种和21种下层植被,种植的中上层植物大部分为自然全冠树形,所有土层被草坪或地被覆盖,达到“栽种即成林”、“黄土不见天”的绿化效果。
专家评说,遵义县播雅湿地是污水处理与生态湿地完美结合的典范。
污水变净水 荒山变青山 废土变乐园
遵义县播雅湿地建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变”。
一是污水变净水。项目投用后将龙坑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作为主要水源,通过水生植物对水中富营养成分的吸附作用和湿地的净化处理,使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
二是荒山变青山。项目周边山体多为过度开垦的坡地和荒山,经县委县政府决策,确定对这些山体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当地镇、村及播雅湿地建设人的努力,将退耕还林政策结合湿地绿化进行落地,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已全部披上了绿装。
三是废土变乐园。经过多年污水的浸染,项目当地的土地受到严重的污染,大部分已不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遵义县邀请在生态景观规划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浙江大学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利用项目建设,通过土方的平衡调配,将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了清理和覆盖处理,建设步道、台地、广场、栈桥等设施,把废弃的土地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乐园。
谢国东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主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首先,考虑污水处理厂排出水氮、磷、氨含量较高,而采用人工湿地净化占地面积较大,净化效率低下问题,引入污水深度净化处理流程。通过物化处理池和生化处理池两个过程,能大大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其次,经过污水深度净化流程处理的水体进入表流湿地和垂直湿地,设置两个通道:在夏秋季,气温较高,微生物处理能力较强,采用表流湿地进行水体净化;在冬春季,温度较低,地表微生物处理能力较低,采用垂直湿地进行处理。该区域可以进行景观设计,提升景观效果。再次,水体在进入表流湿地和垂直湿地净化的过程中要在适当位置增加自然曝气的过程,结合景观进行设计,从而提高水体中的含氧量。最后,水体经过曝气以后进入景观水体中,通过湿地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进一步处理,从而达到地表三类水排放要求。
引领未来城变人变业变的良性连环效应
“湿地建设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途径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播雅湿地将是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张大六说,播雅湿地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遵义县提出“城市东跨”的发展方向及“园城共建、产城互动”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推进城市、产业、生态功能“三位一体”,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开明、开放、开拓的文化城市,养眼、养心、养身的休闲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在县城与开发区之间寻找新的热点,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遵义县播雅湿地项目的实施,将成为遵义县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实践新探索、新路子。项目实施具体意义,可以概括为“四路”。
一是东跨北接战略之路。根据遵义县城规划,县城建设实施“东跨西控、南抑北接”发展战略,播雅湿地项目位于南白镇与龙坑镇中间,建成后将扩张城市现有规模,完善南白龙坑之间的城市连接,为遵义快速达到200万人口的大遵义目标作出贡献;
二是城区园区融合之路。项目地处龙坑镇与苟江工业园区之间,播雅湿地的建设,将南白龙坑城区与苟江工业园区有机的联结起来,打通了城区和园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地实现了“园城共建、产城互动”的发展目标;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之路。通过项目建设,改变了项目当地百姓单一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拓展了更宽更广的就业渠道,实现了项目当地百姓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让项目当地百姓充分地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和红利;
四是播州文化传承之路。遵义县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杨氏土官时期(1276-1318),更是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为我们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播雅湿地将在项目内大量建设与播州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达到传承和展示播州文化的目的。
根据项目规划,二三期还将进行西区、东区、南区建设,一幅功能完善的城市蓝图正徐徐展开。
湿地西区由马头山校区组团、桂花村安置组团、龙栖沟养老社区组成,总用地面积1250亩,其中商业用地820亩。马头山校区组团通过对县二中新校园及其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将成为片区内重要的教育配套之一,为未来的业主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桂花村安置组团占地175亩,将为576户拆迁对象提供一个生态美好、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的居住环境。龙栖沟养老社区毗邻湿地公园,坐揽田园胜景,是理想的休闲度假、养老健身、高端办公、生态酒店的首选之地。
湿地东区总用地面积950亩,其中商业用地625亩,分为龙源崖康养区、蚂蚁河风情区。龙源崖康养区以排屋和山地别墅为主,为项目内环境幽雅、上风上水的高端低密度建筑群,未来将成为高端养老需求趋之如鹜的绝佳之地。蚂蚁河风情区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并融合贵州地方建筑元素,沿河设置绿化、滨水步道和滨水广场等,将为又一处充满活力的游客休憩空间。
湿地南区占地1110亩,其中商业用地655亩,分为播兴生态景观住区、播兴商住区两部分。播兴商住区与南侧工业用地毗邻,住宅以中高层为主,承载着未来南区地块主要居住功能。播兴生态景观住区组团之间设置绿化作为生态隔离,北端布置一个播兴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中段布置若干酒店式景观公寓。南段为景观居住小区,沿街布置底商,以此进一步延续商业界面。此区域因巨大的住宅建筑体量,将成为未来片区内的主要居住区域与投资热土。
播雅湿地是遵义县的绿色工程、生态工程和民心工程。展望未来,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曾瑜充满信心:播雅湿地,未来遵义的人文新地标、康养新宅地,未来的遵义城市客厅,必将为加快推动“四化”发展、着力推进“四区”建设、努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养眼养心养生的休闲城市、开明开放开拓的文化城市、守信守礼守规的法治城市”,注入新的动力,必将为遵义县率先全面同步小康、早日跻身全国“百强”再创新业绩。
山水塑形,人文立魂,绿韵作裳,特色扬名。“千年古县·最美田园”的遵义县,激情行进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方向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