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坚守——贵大校友朱敏才携妻支教九年纪实
贵大新闻网讯 ( 记者团 张红梅 )
九年,可以让嗷嗷待哺的孩童礼貌懂事。
九年,可以让深埋的种子长成大树。
九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七旬外交官、我校杰出校友朱敏才与爱人孙丽娜在贵州山区支教9年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后,朱敏才夫妇的事迹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场说走就走的支教
朱敏才是贵州黄平县人,与龙永图是贵州大学外语系的同窗,毕业后一同被选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后合并为今天的商务部)工作。他年轻时曾做过中国驻外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和妻子孙丽娜曾在尼泊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国家生活了17年。
退休在北京的夫妇俩,偶然间看到了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深受感动。在孙丽娜的提议下,夫妇俩随即奔赴2000多公里外的贵州。几经周折,在望谟开启了他们的支教之行。当时,望谟政府表示,两人年事已高,待上一年半载均可。可这一呆,便在贵州的贵阳、黔西南和遵义的五所小学留下了足迹。
最令他们难忘的,是在兴义尖山苗寨小学支教的一年时光。海拔1300多米,村里的尖山小学只有一个代课老师。2008年,朱敏才夫妇来到尖山小学,把原来的教师办公室一隔两半,外面用来办公,里面则是夫妇俩的卧室。更糟糕的是,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堵墙,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他们只得忍着。一个月下山一次,走上三四个小时到城里洗澡、购买生活用品。
支教的几年里,远离了都市的繁华生活,朱敏才却找到了自己的乐子。
朱敏才在尖山支教的时候,当地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杂草丛生,经常有恶狗出没。当地的孩子很少一个人独自上学,通常都是成群结队才不会害怕。知道这个情况后,朱敏才辗转几夜想出了妙招。他弄来棍子分发给学生,上体育课时,就当起了体育老师,教孩子们自创的棍法。“拨草觅路”、“大圈棍”、“雪花翻飞”……一套棍法共有36个招式,朱敏才为其命名为“尖山棍法”。毕竟新鲜,孩子们也学得很快。
朱敏才先生的床下,堆放着20来根一米多长的木棍和一把削木棍的小刀。这些从当地买回来的木棍,被朱敏才削得平平整整,一点也不刺手。
不到最后不放弃
为了支教,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梦想,朱敏才夫妇毅然坚守在贵州的大山里。九年的支教生涯中,两位老人落下了一身病。因为长时间在山区艰苦的生活和教书的劳累,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如今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脑梗,口腔扁平苔癣,免疫力极为低下。朱敏才也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多种疾病。
支教路困难重重,但二老从未想过放弃。朱敏才曾说过:“我要支教到爬不起来的那一天,我要把有生之年全部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直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孙丽娜还积极为山区的孩子做公益事业。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2013年2月,在女儿的牵线搭桥下,孙老师多次与北京赛晶集团联系,终于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赢来了20台电脑。有了电脑,没有电脑房也不行。为了解决电脑房的困难,让孩子们早日用上电脑,孙老师又四处游说,为学校拉赞助、筹款项。还把阿里巴巴集团奖励给他们夫妇的10万元大奖全部转赠给了龙坪镇中心小学。
二老的善举和支教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得到了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的亲切关怀,为中心小学解决了几百万元的资金。现如今学校的多功能教室、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学前班教室、教师周转房已经开工建设。
“我们不撤退,等到最后实在爬不起来的时候再不干了”,自从支教后,朱敏才已经9年没有回过北京的家,每年春节都在小学里过。妻子孙丽娜因身体不好,两个月左右回趟北京,给朱老师拿药,把家里能用的东西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