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中村”治安难题,云岩分局创新组合拳初显成效
引言 :“城中村”就像城市的“夹缝地”,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因其紧邻城区,交通便利,房租低廉等因素,成为外来务工流动人口居住的首选。但居住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居住人口杂乱,使得“城中村”治安问题突出,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痼疾"。在贵阳市云岩区,这样的“城中村”便有19个,“城中村”的治安难题成为该区治安形势所面临的瓶颈。围绕这些问题,云岩分局立足实际,从源头出发,创新思路,建机立制,打造“一村多双助理+村规民约+一棵树五张图+互联网+”的改革模式,打组合拳,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治安顽疾。
融合创新,走一村多“双警务”助理工作模式的路子
解决云岩“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等相关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管理者阵营”的问题。2015年初,分局借省厅在全省大力推广“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的挈机,结合云岩实际,深入调研,融合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云岩特色的一村多“双警务”助理工作模式的路子,充实云岩“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者阵营,创新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那么,何为一村多“双警务”助理工作模式?该模式如何运作,如何落地,如何解决问题?以分局试点单位后坝所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员保障是支撑点。 一村多“双警务”助理工作,顾名思义,便是一个“城中村”多个“双警务”助理协助居村民警开展相关工作,“双警务”助理具有“村务警务”双重身份,由村代会在本村村民中选举产生。试点后坝所改茶村和三桥村根据辖区情况,将辖区划分为十个片区,通过村代会选举,分别在当地村民中招募了十名“双警务”助理,来协助“两村”居村民警开展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等相关基础工作,通过考察,十名“双警务”助理均非常熟悉当地村民情况,在当地有一定的人脉基础,专职协助居村民警王勇开展专项工作,其“熟悉度高、专业性强、稳定性强”的特点,成为一村多“双警务”助理工作的基础支撑。
二、工作职责是落脚点。 试点单位后坝所一村多“双警务”助理工作职责的明确、完善和规范,从制度上保障了该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地,对实际工作产生作用力。具体而言,“双警务”助理工作职责一是管理人口;二是管理房屋;三是采集基础信息;四是调解矛盾纠纷,其核心便是出租屋流动人口的采集和管理。后坝所改茶村居村民警王勇根据辖区实际,在“双警务”助理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双助理”的具体工作进行量化,要求“双助理” 一 是入户走访,信息采集。每日要走访5户出租屋,采集房东信息,并制作房屋平面图; 二是 案件回访,信息倒查。每周回访案件中受侵害群众的信息,并与派基系统比对,对未录入派基系统或录入信息不完善的,采取实地核查的方式,落实原因,倒查房东是否如实登记,同时及时弥补遗漏信息; 三是 收集信息,提供线索。“双助理”要有意识地对辖区人员动态信息进行收集,并每周为社区民警提供至少一条有效线索; 四是 服务群众,办证送证。“双助理”将辖区需要办理居住证的群众信息上报给派出所,方便派出所及时办证送证。
三、动态管理是着重点。 在一村多“村务警务”双助理的工作职责及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通过推行“双助理”绩效考评制和动态调整制,建立健全“村务警务”双助理档案,对每名“村务警务”双助理的基本情况、教育培训、工作成绩、考察考核和奖惩等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定期采取群众测评、自我评议、组织评价等方式,对他们的思想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 一是 周点评例会。居村民警王勇通过每周一的“双助理”工作点评会,对每周“双助理”的工作进行点评、考核和绩效奖惩,并对下一周的工作进行安排和实时培训。 二是 基础信息倒查。在前期的工作中,居村民警王勇及二名辅警通过与辖区学校合作,对在校学生、学生家长等人口信息进行了深入全面地采集,并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更新机制,在此基础上,王勇将该部分信息与“双助理”提供的人口信息进行比对倒查,查缺补漏,倒查“双助理”工作情况。
规范管理,扎实推进“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
破解云岩“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等相关问题,其次要解决一个 “管理规范”的问题。面对“流动人口体量大,警力有效,管理混乱”的现状,2014年初,试点单位后坝所多次主动与黔灵镇政府、改茶、三村两村村委会召开警务联席会,共同分析辖区治安特点,在制定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上下功夫。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和酝酿,2014年4月16日,《三桥村、改茶村房屋租赁公约》经两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正式纳入了《三桥村、改茶村村规民约》,并予以实施,这一举措,从条例规范上为“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关键词一:约束力 。“村规民约”是经过“城中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对村民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条例,其中《房屋租赁公约》非常详细地对村民房屋租赁行为和义务进行了规范,制定了社区民警、辅警、村警务助理及村委会网格员的巡查制度。定期对房东登记的流动人口进行核查,对核查出问题的房东下整改通知,并将整改情况与村民的村集体福利待遇、供水供电、办证分红等切身利益挂钩,切实加强了《房屋租赁公约》的约束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二:牵引力 。“村规民约”《房屋租赁公约》的实质是通过建立以派出所居村民警和“双助理”为管理核心,“城中村”出租屋房东为抓手,暂住人口为管理对象的管理链条来开展“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的管理。试点单位后坝所制作《三桥村、改茶村流动人口管理登记手册》,并发放给“两村”自建房房东,要求房东必须按照《房屋租赁公约》的要求,通过《手册》对所出租房屋暂住人口信息进行如实登记。《手册》前言部分,印有《村规民约》、《房屋租赁公约》全文、《为什么要办理居住证》的详细说明,详细罗列了办理居住证对流动人口务工经商以及日常生活的益处,同时,还印有与租赁户签订的《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书》全文,后面还有流动人口承租信息登记表,功能齐全,一册多用。这一举措,抓住了房东这一关键要素,使派出所居村民警对房东自觉规地的登记更新信息形成牵引力。
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试点单位后坝所截至目前共发放给房东《流动人口管理登记手册》2012本,采集流动人口信息23528条,处罚不如实登记暂住人口信息的房东59人。
织牢网底,全面构建“一棵树、五张图”的信息脉络
破解云岩“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还要解决一个“基础信息”。随着社区基础信息的不断夯实和完善,分局党委提出了“一棵树、五张图”的工作理念,全面构建辖区基础信息脉络,该工作模式引导驻村民警制作标注有辖区街、路、巷,房屋坐落、重点单位信息的辖区毛细血管图,并发展出防范设施分布图、重点单位分布图、人口信息分布图等多种信息化图形运用,具体而言:
一、信息采集是基础。 试点单位后坝所“两村”社区民警通过深入社区上门入户等方式,不断完善夯实辖区房屋、人口、单位、三防等基础信息,通过“一棵树、五张图”的构建,使基础信息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超链接”是手段。 居村民警在手绘纸质“一棵树、五张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制作电子版的“一棵树、五张图”,并通过“超链接”工作方法,将这些信息化图形有机地关联起来,构建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化的辖区脉络,提高了居村民警更新维护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信息关联是核心。 辖区“一棵树、五张图”的信息化构建,将基础信息进行关联,使基础信息变得更加有效,使辖区脉络变得更加清晰,使精准打击变得更加切实。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后坝所共采集房屋2012栋,绘制辖区毛细血管图5张。
数据共享,深入打造“智慧门牌”房屋管理模式
破解云岩“城中村”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更要解决一个“信息壁垒”和“数据鲜活”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运用,分局以二维码+移动终端的组合方式研发了“云岩公安分局智慧门牌管理平台”,“智慧门牌”以公安部“基础信息化”为契机,以建设“数字化城市”为目标,以社区警务“四个现代化”为基础,通过“云岩公安分局智慧门牌管理平台”,运用二维码的“智慧门牌”,达到三个层面的作用:
一、群众“扫一扫”。 群众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从“智慧门牌”直观了解到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镇)、社区民警、居(村)委会、网格员(村警务助理)等基本情况,与公安机关互动,便于群众咨询、报警、求助、举报、建议、提线等,方便了群众,拉近了警民距离。
二、公安“扫一扫”。 社区民警可以通过“智慧门牌”建立储存电子档案,手机实时房屋、人口采集、更新、维护;各警种民警可以通过“智慧门牌”掌握房屋及相应人口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丰富信息采集面;治安大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智慧门牌”,对派出所民警进行实时考核监督。
三、职能部门“扫一扫”。 由公安机关的特殊性建立“智慧门牌”,服务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同时,吸纳各类资源数据,形成“大数据”模式的“数据池”,也为现实斗争做好更优的服务。
逐步落实,“城中村”综合治理创新组合拳初显成效
通过“一村多双助理+村规民约+一棵树五张图+互联网+”改革模式的打造和落地,云岩“城中村”综合治理初显成效,治安形势有所好转。试点单位后坝派出所仅用三个月的时间,第一次摸清辖区共有房屋3233栋,形成了有经纬度的辖区“毛细血管图”,并绘制房屋平面图3233栋,新增加采集流动人口38319人,采集期间搬走55户114人;截至目前,云岩辖区“两抢一盗”警情与去年同比下降17.86%;“三马”片区“两抢一盗”警情与去年同比下降13.09%;后坝派出所“两抢一盗”警情与去年同比下降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