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贵州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

25.06.2014  20:11
贵州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4月3日在贵阳召开。这是继2011年第一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后,贵州省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的一次盘点和梳理。四年的努力,我们的城镇化率从29 9%提高到37 8%。众多数据表明,城镇化已成为推动贵州省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图解贵州省近5年城镇化率

  

  2013年贵州省部分 民生数据

    核心提示  贵州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4月3日在贵阳召开。这是继2011年第一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后,贵州省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的一次盘点和梳理。四年的努力,我们的城镇化率从29.9%提高到37.8%。众多数据表明,城镇化已成为推动贵州省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以有力措施推进城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明确要求。总书记在2011年5月视察贵州省时明确指出:“你们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发展黔中城市带和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带动力较强的新型城镇,这是符合贵州省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我们要深刻理解、认真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补齐工业化、城镇化两块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城镇化的总目标是推进城镇化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带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努力走出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山中有城、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总目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实施黔中城镇群率先突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解读  在实施城镇化中,贵州省要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着力统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握以上指导思想,必须立足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的实际。贵州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发达地区那样通过中心城市人口、生产要素向周边扩散为主来推进城镇化,而必须依靠人口集中、要素集聚,加快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来带动城镇化发展。省一级要重点支持省会城市和贵安新区的发展,各市(州)县要集中力量搞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要增加到2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解读  这是根据中央精神,从贵州省实际出发,对接全面小康目标需要提出的一个积极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要分解落实到市州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贵阳城区人口要超过500万,真正成为黔中经济区“发动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遵义城区人口要达到200万,六盘水、凯里、毕节要达到100万。安顺、铜仁、都匀、兴义等城市也要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加快培育形成1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当前,贵州省推进城镇化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就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有着融入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各地推进城镇化的热情很高,只要把这种势头和劲头保持下去,我们就完全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确保实现以上目标任务。  主要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  二是优化布局。  三是生态文明。  四是传承文化。  解读  城镇化是大范围的社会进程,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好正确原则,一旦走偏,要纠正起来就十分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走回头路。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的原则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条。一是以人为本。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要遵循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建设和谐、包容、有活力的城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二是优化布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完善省域城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是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四是传承文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优化城镇布局  一是优化大中小城市结构布局。大中城市在贵州省城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每年大约有70-80万人进入城镇。既要发挥大中城市带动作用,又要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构建因地制宜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大力培育黔中城市群,发挥贵阳市龙头作用,加快贵安新区开放开发,壮大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增强县城支撑作用,促进小城镇扩容提质。  二是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像书画作品一样注意“留白”,留给生态,留给生活,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着力建设山水城市,着力建设绿色小镇,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着力建设和谐社区。  促进产城景互动发展  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打通园区和城区的通道,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要防止“有城无市”、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要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促进产业、城镇和景区互动融合。  一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二要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三要促进景区与城区互动发展,四要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强化城镇功能  强化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一是强化交通功能,二是强化配套功能,三是强化居住功能,四是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五是强化民族文化传承。  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  城市综合体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城市服务功能综合体。一个地标性建筑,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形象定位。要坚持“和而不同”、品质至上、功能为本、分步推进,聚焦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和综合体运营管理,加快培育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要处理好城市综合体与居与大学城、与园区、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打响“住在贵州、游在贵州、休闲在贵州、创业在贵州”品牌。  推进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是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动力,要通过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到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增动力。  一是围绕“人从哪里来”抓改革的。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核心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按照“织好网、保基本、兜住底”的要求,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重点解决好落户、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真正做到让农民带着资源、带着技能、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要确保进得来,留得下,生活得好。  二是围绕“钱从哪里来”抓改革。财力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涉及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要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健全招商引资机制。  三是围绕“地从哪里来”抓改革。贵州省土资源稀缺,要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多策并举缓解土地偏紧的问题。要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保全农民权益。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更加注重以改革精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把一片片村庄整片地改造成为社区。二是要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同质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良好是贵州的重要品牌,生态脆弱是贵州的突出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一列守护乡愁驶向幸福的列车,就是要让我们的父辈祖辈、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都生活在一个既现代又诗意的环境里。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高标准建设好城市森林体系、园林绿地体系、水资源利用体系、田园景观体系、生态旅游体系,精心呵护、发展好贵州的生态优势。一是抓好城镇绿化工作,二是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三是抓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四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贵州省城镇化进程风生水起  夯实发展基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到2011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四年来,全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强劲地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13年省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大关,达10354.77亿元,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启动实施铁路、水运、高速公路等交通会战,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81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128公里,水运通航里程3563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二期投运,遵义、毕节、黄平等3个机场陆续建成通航,形成“一干八支”民用机场布局。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夹岩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启动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利用工程“三大会战”。市政道路建设加快,2013年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7.05平方米,四年增加1.02平方米,中卫—贵阳联络线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贵州段建成通气。2013年城镇供水普及率达88.6%、燃气普及率达58.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4.8%、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9.4%,四年分别增加3.2、4.5、44.8、19.6个百分点。  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6.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4元,四年分别增加1118.9亿元、7804元、2429元。  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促进了综合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大完善,释放了内需潜力,为城镇化进一步提速提质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动力。  做大发展空间  实施“5个100”工程,加快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建设100个产业园区,集聚产业发展要素,促进产城互动;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集聚农村区域资源,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集聚城市经济要素,提升城市品质;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集聚农业发展要素,打造农村经济增长极;建设100个旅游景区,集聚绿色消费,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2013年,“5个100工程”共完成投资3588亿元,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1340亿元,到位资金4149亿元。  实施规划引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完成《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编制,初步构建起“一核、一群、两圈、六组、多点”的省域城镇空间布局。编制实施《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全力推进贵安新区建设,重点打造贵阳—安顺、遵义都市圈,壮大和培育省内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的经济增长平台。完成毕节、铜仁撤地设市,推进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城镇组群发展。城镇空间结构体系逐步完善,2013年全省城镇建成区面积1280平方公里,四年增加397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明晰了发展层级,有效带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为城镇化进一步扩容增效增大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后劲。  优化发展路径  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加强,推动二产加速壮大和三产加快发展。出台实施工业强省决定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意见,建成工业园区4022平方公里,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050.22亿元,四年增加5623.53亿元。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364.99亿元、增加值完成557.18亿元,四年来分别增加841.08亿元、333.23亿元。2013年三产增加值达3734.04亿元,四年增加1848.25亿元。出台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3个15万元”工程,201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430亿元。  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二产占国民经济比重达40.5%,四年增加2.8个百分点。实施“四个一体化”,推动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五张名片”,特色轻工业加速发展;轻、重工业比例从2009年的30.1:69.9调整为2013年的38.3:61.7。实施西南国际商贸城等一批物流重点工程,贵阳市、都匀市获批为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实施“引金入黔”工程,浦发、招商、光大等9家商业银行在黔设立分支机构,组建省政府金融办,设立贵州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265.01亿元、贷款余额10104.3亿元,四年分别增加7366.71亿元、544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942.54亿元,四年增加1571.29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4.1:37.7:48.2调整为12.9:40.5:46.6,推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转变。  城镇产业支撑能力的不断增强,引导更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多方向、多形式促进形成城区以三产为主、工业园区以二产为主、郊区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的城镇产业由内向外、合理分布的新格局,优化了三次产业发展路径,增强了发展活力。  厘清发展目标  以消费带生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转移进城进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建设农业示范园区,2013年1253家企业入驻100个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1288家,社员10万人。2013年,100个示范小城镇“8个1”和“8+3”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四年来,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259.1万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7.98万人。  带动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和公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四年来,全省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比例达53.2%,上升22.7个百分点。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013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7.2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87.22万人。实施教育“9+3”计划,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等校企合作模式,引导学校建到园区,车间搬到教室,专业围绕产业,学生就近就业,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四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3.7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7.61万户。  通过城镇化带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厘清了发展目标,增强了发展信心。  关键是解决好人的问题  过去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进城就业、福利、户籍、土地等一系列问题的破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导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却游离于城镇,缺乏真实的“城市人”的感觉。他们的居住条件差,家属随迁难,子女教育保障不到位,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进城务工农民。农民不能有效转变成为城镇市民,“三农”问题就得不到深层次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不能从根子上有效破解。  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要推动“跨越发展”,就要彻底拔除制约发展的贫穷根子。因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贵州的穷根子集中在农村,因此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要促进农民富裕,城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贵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围绕人的城镇化做文章,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化人”而不是“造城”。贵州的新型城镇化改革要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也就是“人从哪里来”的问题,既要确保进得来、留得下,还要确保生活得好。这就要求贵州省今后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的落户、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同时还要把统筹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与户籍制度伴生的养老、医保、就业等综合配套改革,以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上改革日程。真正做到让农民带着资源、带着技能、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  李广平  (原题: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注全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