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
在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
水城县发耳镇双井村村干部耐心接待群众。
乌当区开展“东风快车”流动办公便民行动,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受到群众欢迎。
着力在扶贫开发一线磨砺锻炼干部队伍
推进贵州扶贫开发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面向扶贫开发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促进人才往基层汇集、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氛围越来越浓,让好干部在基层经受磨练,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促进作风养成,最大限度增强扶贫开发动力、激发扶贫开发活力。
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省把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抓牢抓实,配套完善政策体系,印发了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管理监督、完善激励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了16条措施。
此后,又制定出台《贵州省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关于做好全省乡镇机关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职数审批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选调生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不折不扣传递中央声音的同时,我省积极推出切合实践需要、体现贵州特色的刚性举措。如《实施意见》明确,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含选调生)服务年限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在乡镇工作2年内,一律不得调动;已满2年但不满5年的,可在乡镇之间调动;因特殊原因需要调离乡镇的,须报经市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
“每年招录公务员的80%,安排到乡镇和基层派出机构工作;每年县以上机关补充人员计划的80%,面向具有一定乡镇、村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遴选或选调。”这是我省“两个80%”公务员乡镇培养计划的刚性规定。
通过实施该政策,2013年和2014年全省招录公务员5262人、6197人,其中招录到乡镇及派出机构工作的3537人、5003人,分别占86.7%、80.7%,使基层一线人才匮乏、乡镇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我省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中出台“柔性”举措,划出专门职位定向从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兵等人员招考,开展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现了近年来公务员招录定向职位普遍在15%左右,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定向职位在20%以上。
此外,我省还拓展大学毕业生择优选调,实施“985”高校选调计划,面向清华、北大等高校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安排在乡镇工作,为乡镇充实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补充计划,整合“特岗教师”“乡镇特岗医生计划”等项目,解决基层事业单位进人难、缺员多和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通过降低学历条件、开考比例、面试平均分数,面向本地户籍、少数民族考生招录等倾斜性措施,降低艰苦边远乡镇和少数民族地区进入门槛。
基层一线人才“留得住”是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为此,我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认真解决乡镇干部频繁借调、“人心思走”等问题,严格乡镇党政正职任期管理,严格落实新录用乡镇公务员服务年限,严格规范从乡镇借用工作人员。同时,工资待遇、津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向乡镇倾斜,并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和提高乡镇干部待遇的措施。
“过去提拔的都是年轻干部,像我这样50多岁的,一般说就得‘靠边站’了。没想到,组织上这么关心我们!”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乡纪检干部李江,干过计生、城管、纪检等多个岗位,在乡镇一呆就是27年。今年年初,他和另一名乡镇干部被提拔为副主任科员,正是得益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基层工作,为干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广阔平台,用好这个平台促进乡镇干部锻炼成长,重要的是靠组织上进行有计划、务实效的培养引导。
我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将乡镇干部队伍培训纳入贵州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采取送教下基层、远程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动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乡镇延伸倾斜。在强化作风建设上,通过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行乡镇干部包村、进组、联户制度,“夜学、夜会、夜访”制度,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基层夜话、一线评议等活动,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推动实践锻炼,引导党员干部沉到基层、走进群众,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增进服务群众的感情和本领。
“三变”工程助力六盘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以前村里没钱,很多事光说没做,说话大家不信,没人听,现在有了集体经济,有钱办实事,村民开心了,支部战斗力也增强了。”提起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种种好处,盘县淤泥乡淤泥村村支书赵勇福喜笑颜开。
近年来,六盘水市积极探路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大力实施“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2014年共消除“空壳村”157个,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38.4%。
资源变股权“强”了村组织
针对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现状,六盘水市积极探索将村级集体资源、资金、资产,通过协议的方式,投资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资产、资源的资本化。
近几年,六盘水市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活动室面积均12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4000平方米,大部分活动室一楼闲置。针对这一状况,六盘水采用用村活动室与大型连锁超市入股的形式开设农家超市,设立网购包裹提货点、农特产品发货点、农村互助通等。既盘活了村级资产,又繁荣了农村市场。每个农家超市为村集体每年增加3~10万元的经济积累。
截至目前,全市有集体资金6.38亿元(含现金和集体资产折价)、集体土地15.5万亩、四荒地7.4万亩、水面6.3万平方米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权。
资金变股金“活”了惠农金
这些年,国家各种惠农资金投入量大,但产出效果到底如何?能不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六盘水市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对财政扶持资金投入方式进行调整,改政府补贴为市场化股权投入,并明确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领办、创办或控股的企业、合作社作为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承接主体。
村集体承接到各类资金后,独立发展,或将资金投资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5.38亿元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资金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金。
农民变股民“富”了老百姓
“吕明忠,12亩,分红7200元……”今年2月17日,钟山区大河镇裕民社区板栗种植户吕明忠迎来了“乡村美合作社”的首次股东分红。
“乡村美合作社”由钟山区裕民社区创办,村集体入股30万元,农户以板栗地入股,所得收益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红,预计每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农户比原来每亩年增收300元左右。
六盘水市按照“市场主导、平等自愿、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股份获得收益。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将各级财政定向投入到贫困农户的帮扶资金,通过利益链接方式,转变为贫困户持有的股份,投入到村集体领办和创办的经济组织,增加村集体和贫困农民收入。
六盘水市还从用地、财政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等9个方面出台措施,对村级集体增收给予支持,推出村财乡(镇)管和村级集体资产备案制度,切实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市15.6万人转变为股民,2014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4.55万人。
我省向“三类村”选派“第一书记”
今年5月,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按照中央要求,我省全面排查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和民族地区的村,确保“第一书记”应派尽派,到人到岗,实现全覆盖。排查重点看“三类村”是否已经“全覆盖”,是否有具体的部门在帮扶,是否有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明确了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选派熟悉农村工作、年富力强、职级较高的同志去担任“第一书记”;把优秀的年轻干部放到村里面去接地气,让他们在基层一线增长才干;把那些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但已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的同志,放到重点村、难点村去,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阅历较广、办法较多的优势;鼓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群众欢迎的“第一书记”继续连任,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今年初,我省在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时,要求驻村工作组组长担任所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其职责任务主要包括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
各地“第一书记”任期为1至3年,每月在村工作不少于20天。采取日常考核、半年考核、民主评议和年终考核等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具体考核细则,科学设定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建立完善选派、管理、考核等工作机制,确保“第一书记”工作长效化常态化。
“驻”推小康:贫困村全覆盖——我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经验集萃
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共选派14余万名驻村干部赴全省农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驻村有道,帮而有法,把精准扶贫落细落实。
“五个一”深化同步小康驻村
普定县驻村工作组以“一封公开信、一本民情日记、一份规划手册、一册工作纪实、一套工作台账”为载体,在改善民生中聚民意、在听取民意中汇民智、在推动发展中促民富,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三管齐下 实字当头
黔东南州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谋划和推进,精心组织,持续有力在谋篇布局、队员选派、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在已完成驻村干部选派的基础上,再次加大州县两级驻村干部抽调力度,全州共选派3100余名县级以上单位干部驻村帮扶。
“三实”强监督
黔南州龙里县突出一个“实”字,通过“实驻,同步小康工作不留死角;实帮,同步小康工作不含水分;实督,同步小康工作一刻不停”“三实”工作法,通过及时掌握驻村干部到位情况、督查和评估干部驻村工作并加强工作指导,着力在驻村工作出实效上下功夫。
“三式”工作法解民忧帮民富
威宁自治县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中,探索出驻村干部落实代办式服务、销号式解题、结对式帮扶的“三式”工作法,有效提高驻村工作实效。
“四严四强”深化同步小康驻村
毕节市高度重视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采取严选派强队伍、严考核强管理、严要求强保障、严培训强能力的“四严四强”措施,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驻得下、稳得住、干得好,作用充分发挥。
“五字”工作法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六盘水市钟山区在驻村干部中广泛实施“问、听、议、办、评”“五字”工作法,并以“周听、月评、季查、年考”为载体,建立帮扶工作考核制度,激发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念好“四字诀”建设民情信息数据库
松桃自治县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为统领,着重在“建”、“访”、“用”、“管”四个工作环节中下功夫,扎实推进民情数据库建设,搭起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抓手。
“第一书记”驻村“融惠贯通”工作法
安顺市大力实施“四千工程”,选派1007名市、县部门“一把手”,分别挂任所有行政村“第一书记”,带头融入群众、惠及民生、贯彻政策、畅通民意,使“第一书记”成为村级发展、社会和谐的“主心骨”和“助推器”。
便民利民服务摊“零距离”服务
关岭自治县驻村工队组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服务形式,利用乡村赶集,在集市上摆起“便民利民服务摊”,形成定点、流动、代办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服务格局。为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解决村民遇到困难和问题,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许邵庭、王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