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富美协同的中国叙事

13.07.2021  15:40

  青山绵延,绿意满满;流水潺潺,清如明镜。

  7月12日,随着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拉开帷幕,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贵州,在这里论道生态文明,共谋人类文明大计。

  打开绿色之窗,放眼多彩贵州。贵州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贵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优良生态环境就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书写了富美协同的中国叙事。

  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

  赤水河畔,坐落着中国酱酒胜地,国酒茅台之乡仁怀。

  伴水而生,因水而富。曾经的赤水河,因废水处理能力不足,裹挟着环境的威胁。2020年,为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赤水河水质,仁怀市赤水河流域白酒废水实施工程被列入贵州省2020年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今年初,随着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仁怀市白酒工业废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全处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回想起贵阳市南明河的今昔,市民郭明英感触颇深:“我从小就住在河边,看着南明河从清到脏,属实心痛。庆幸的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治理力度加大了,南明河又变清了。

  早在2012年,贵阳市引进系统治理思路,按照“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思路,对南明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模式,从“治标”向“治本”转变。截至目前,南明河流域内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全部达标,2个国控断面稳定达到Ⅲ类和Ⅳ类水质标准。

  贵州重拳出击,坚决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专项主攻,让天更蓝——以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4个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柴油货车污染、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治理4个专项行动,全面完成国家考核任务。

  划定“红线”,让水更清——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为重点,推进国家考核任务全面完成。全省256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批复和保护区环境整治,全省49个黑臭水体全部完成工程性治理,长江流域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除。

  永久性保护,让地更净——扎实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2227个地块信息采集和风险筛查纠偏,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累计完成1039.37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贵州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铁腕治污,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较量。截至2020年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等反馈的139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20个;累计完成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40个、十大行业治理企业1470家,一批突出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创新制度 搭建严密责任体系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敢于探索、勇于创新,逐绿前行之路越走越宽,踏绿前行步伐越走越稳。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贵州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生命弦,以制度创新织牢了生态环境保护网络。

  强化执行,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去年7月,贵州、广西两省(区)签订《都柳江流域省级跨流域联合协作机制合作备忘录》联合建立六项制度加强都柳江流域省级跨区域环境保护联合协作,有效防控水环境污染问题,确保水环境安全。

  今年7月1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形成了省际间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治理,共抓大保护的新局面。

  探索破题,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2017年起,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截至目前,全省范围内4697条河湖设立了22755名河长,河湖水质持续向好。

  2018年,贵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2020年,贵州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首次实现年度产消平衡,乌江、清水江磷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末,贵州省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通过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青山常驻、绿树常在。

  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贵州坚决构建严密的生态环境责任体系,以最坚定的决心、最过硬的举措守护百姓幸福。

  生态富民 书写协同发展新篇章

  一年四季,除了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生态护林员王世明都要徒步巡山,不敢有一丝懈怠。

  王世明所在的习水县官店镇何村村,方竹笋、天麻等林下产业是支柱。曾因病致贫的他,自2017年当上生态护林员后,家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他看来,生态护林员不仅是一个谋生的工作,也是一个为后代谋福利的工作。

  “我在绿水青山中脱了贫,所以我更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王世明说。

  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生态护林员达到18.28万人,直接带动5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揭示了生态产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

  在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正在成为百姓的“绿色银行”,“逐绿前行”之路蹄疾而步稳。

  “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栖居于此,“和平之花”鸽子花珙桐最早在这里发现,威宁草海一到冬天成群候鸟结伴而至……环境优美,生物物种24547种,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全国第一,贵州原生态成为了旅游“香饽饽”。2020年,全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含休闲服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1875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放眼全球,《孤独星球》将贵州评为“2020年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将贵州列入“2019年全球23个旅游必去之地”,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打造初见成效。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生态是贵州最耀眼的名片,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者,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过去十年,贵州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十年居全国前3位、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位、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总量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

  与此同时,贵州森林覆盖率逐步提升,空气质量显著提升,成为生态建设“优等生”,重要流域水质逐步改善,绿色经济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生态底线越守越牢,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记者 申云帆)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贵州:为实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不懈努力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新华
用法治手段守护绿水青山——以案说法看我国生态司法实践
  新华社贵阳7月13日电 题:用法治手段守护绿水新华
为携手共建美丽世界贡献智慧力量
为携手共建美丽世界贡献智慧力量 ——二○二一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