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引领文化品牌铿锵前行

21.01.2016  12:52

  截至今年1月上旬,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演出已超过3100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正通过吸纳贵州银行、贵州旅投等机构,进行股权转让壮大实力,并成功运作北京路影剧院改建工程、多彩贵州大舞台建设项目、雷山大剧院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多彩贵州风》是贵州省文化品牌开发与跨界融合的一个缩影。

  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成为“多彩贵州”的发展路径。“十二五”以来,在贵州省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多彩贵州”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去年的深圳文博会贵州展馆,在“多彩贵州”品牌的统领下收效渐涨。在2015年5月举行的贵州省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总投资金额达75.2亿元的18个项目现场签约,项目内容涉及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轻工制造业等诸多产业。

  品牌探路 拓展多元发展

  2015年,贵州省继续“积极推进品牌引领战略,继续做响做强‘多彩贵州’品牌,推动形成以‘多彩贵州’为主的品牌集群”。2012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至此,“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多彩贵州”走出一条“以市场运作强品牌,多元传播推品牌”的发展道路。46件商标注册证,460项商标专有权,“多彩贵州”不但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省级文化品牌的全面注册,并与20余家企业签订了“多彩贵州”子品牌的授权协议,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以“多彩贵州”为核心的系列歌唱大赛、舞蹈大赛、能工巧匠大赛推陈出新,一方面立竿见影地改善了贵州文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声誉资本”担当起塑造贵州新形象的责任,成为提升贵州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艺术精品 引领文化风尚

  作为“多彩贵州”的灵魂和根基,通过挖掘、提炼、展示原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把蕴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原生态元素、符号、故事搬上舞台、屏幕、报刊、网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彩贵州”的舞台,一开始便坚持贴近地面、不尚奢华,而是以其真诚、热烈的情怀,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不请明星大腕,把舞台交给群众,深入广场、村寨、社区,给本土文艺留出充分的展示空间,“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梳着小辫,头挽发髻,别着砍刀,挎着猎枪,步伐“铿锵”地走上舞台,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从各类“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中涌现出大批作品和人才,引领着贵州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艺术精品为切入点,对贵州省各民族精神谱系进行深度梳理,展现出贵州省追求艺术价值的文化精神。随着《多彩贵州风》《仰欧桑》《行歌坐月》《嘎老》等诸多承载淳朴古风和时代神韵的作品问世,贵州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也因此厚积薄发,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力量。

  品牌效应 激发产业活力

  目前,“多彩贵州”已从文艺领域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品牌的无形资产,赋予贵州省文化产业新的活力,使得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三年翻番”。省统计局、省文产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4年,贵州文化产业的年均增幅超过30%。

  因文化而成为产业的案例可圈可点:拍摄电视剧《奢香夫人》而恢复重建的“贵州宣慰府”已成为旅游热点;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歌舞诗《仰欧桑》,带动投资2.5亿元的仰欧桑文化产业园落地西江千户苗寨;大型歌舞诗《多彩贵州风》至今已超过3000场,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票房收入2亿多元……

  在一批影视、演艺剧目成为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的源头索引,并开始链条化发展的同时,各演艺企业也迈开腿参与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演出活动,开始新的旅程。此外,“多彩贵州”品牌还进入茶、工艺品、核桃乳等产业领域,实现资源整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当地群众解决就业、增收致富。(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