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绿满丛 小康征程阔步行

29.01.2016  11:58

分组会上,省人大代表聚精会神。

拍下精彩瞬间。  

制图:王姝  

核心提示

绿色发展是共识。“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如何从理念再进一步转化为现实?

从七位代表和委员的回答中,我们既看到了他们对绿色理念的全局描述,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可以得知,“十三五”时期贵州的绿色发展理念绝不局限于环境保护,更不是与经济发展相对立,而是一场关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的全方位变革。

刘晓静委员: 把握绿色机遇 走好发展道路

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4年6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多彩贵州的绿色机遇在扩大。”省政协委员、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晓静说。

她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一年多来,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上有诸多亮点,如以PPP模式试点建设的习水县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项目总投资6686万元;建立了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黔西南州4个片区环保法庭;创立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品牌等。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要冷静下来思考,有哪些成功经验,有哪些不足之处。”刘晓静建议,“十三五”期间,应找准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多目标融合,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纳入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各项工作,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硬指标”;二是尽快完善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把新要求融入各部门工作任务中,细化、分解、确定年度任务及目标;三是结合贵州实际,以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制度创新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的重点,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在节能减排、绿色产业等方面对贵州省支持和倾斜,率先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四是盘活现有资金,放大资金撬动作用。

向虹翔代表: 推进绿色政治 领好发展航向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省人大代表、清镇市委书记向虹翔认为,在“十三五”起跑之年,清镇市要取得阶段胜利,首先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全面实施以“思想阳光、队伍阳光、作风阳光”为核心的“阳光党建”工程。

首先是思想阳光。思想阳光就是做到旗帜鲜明地与中央、省委、贵阳市委在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地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不口是心非。

其次是队伍阳光。清镇市选择的载体是“两选一考一召一培”:“两选”就是选拔干部时以品德为先,以实干荐才;“一考”就是加强干部的日常考核;“一召”就是召回制,将不胜任岗位的或有苗头性倾向的问题干部召回来,培养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段时间以后,根据表现再重新上岗;“一培”就是加强干部的培训,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发展能力。

最后是作风阳光。结合“三严三实”教育,清镇市将强化制度设计和各项监督措施的落实,注重干部的行为养成和思想的引领,并在正风肃纪的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形成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政治新常态。 

黄宗洪委员: 保护绿色环境 守好发展底线

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

谈及绿色环境的保护,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主委黄宗洪将目光聚焦在更小的切入点——农村垃圾与污水治理。

常在各地奔走,黄宗洪发现垃圾和污水等处理设施成摆设的现象较为普遍,“政府投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给村民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池、转运等,但这些很少有人用,我看了非常痛心。”他建议政协委员可阶段性地对这些工程“杀个回马枪”,坚持“回头看”,为工程能够起到更好效果,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黄宗洪亦开出了自己的“处方”:提高农村环境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农村垃圾与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加强环保、发改、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整合各部门的涉农资源项目,提高效益,发挥村民在农村环境整治中的主人翁作用;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与执法监察力度;加大技术与研发投入,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刘建平代表: 打造绿色社会 谋好发展红利

2014年10月,我省取消了包括赫章在内的10个贫困县GDP考核,不以GDP论英雄的道路如何走?

取消GDP考核,不是放弃GDP,而是要将考核指标转向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省人大代表、赫章县委书记刘建平给出了答案。

刘建平介绍,“十三五”时期,赫章的发展也将站在生态文明的新高度,将绿色铺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建设一座城。赫章县将进一步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赫章的城镇化会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种好一棵树。“小核桃写出大产业”这话对赫章县而言,一点都不夸张。200万亩核桃种植目标,绵延成百余公里核桃长廊。赫章县将继续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科普、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着力下好农业产业这盘棋,“接二连三”种出“金山银山”,成倍放大农业产值。

抓一批项目。“十三五”期间,赫章县将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工业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山地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杨游明代表: 布局绿色产业 蓄好发展后劲

谈及《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代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杨游明对其中关于“绿色发展”的论述感触很深。

过去,务川山羊养殖一直以规模很小的散养为主,放养过程中,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能再以生态破坏为代价,要不然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杨游明语气坚定。

十三五”期间,务川谋划在保护生态中扩大羊养殖产业的规模。对此,杨游明给出的理由是:“传统的养羊产业被视为污染和破坏生态的产业,然而务川发展的养羊产业将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发展肉羊产业与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退牧还草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养殖。

在他看来,坚持绿色发展,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未来五年,务川自治县将发展标准化规模养羊小区100个,实现年存栏52万只山羊,出栏20万只商品羊,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刘济明委员: 涵养绿色文化 树好发展风尚

绿色文化,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理念相关,自始至终地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系主任刘济明直抒胸臆。

他认为,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绿色文化不是游离于其它系统之外,而是自始至终地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起到灵魂的作用。

在刘济明看来,推动绿色文化繁荣发展,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促进贵州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不仅要树立绿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还要树立绿色GDP文化,让绿色理念融入社会各领域,全民参与。

刘济明试图探索出一条绿色文化传播路径。他建议,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适度消费,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入脑入心。

李艳红代表: 激活绿色经济 绘好发展底色

一见面,省人大代表、宏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艳红就与记者分享了两件有关绿色的“喜事”:第一件事,六盘水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审查会专家高度的肯定。

绿色让凉都大地处处美景如画。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空气更清新……就像《天上凉都》歌里唱的:你家住在雾都,我呼吸在高处;你在躲避热浪,我清凉幸福。”作为六盘水的代表,李艳红由衷为近年来六盘水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措施点赞。

第二件事,身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李艳红说,不仅是居住环境变好,在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5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排行榜中,六盘水位居第七。“各级各部门先后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都在为我们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让我们诉苦不再难、咨询不再难、帮扶不再难。”她连用三个“不再难”表达了自己的信心。

在六盘水创造的亲商安商的绿色发展环境中,李艳红所在的企业也在转型,“我们从原先以煤炭、焦炭、建材为主的传统行业,逐步拓展到依靠六盘水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实现了企业绿色健康快速发展。‘十三五’来了,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为贵州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奔赴一场“绿色之约

这是一份令人自豪的成绩单: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均高于90%,森林覆盖率突破50%,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十二五”的贵州生态之路,成就斐然。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局面:2014年6月《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贵州成为全国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到我国首起行政公益诉讼案……“十二五”的贵州生态之路,步履坚实。

从武陵山脉到乌蒙腹地,从乌江之畔到草海之滨,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贵州对绿色发展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不断丰富两条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代表和委员的访谈,可以预期:“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的贵州实践将更加神形兼备,更加丰盈充实。

十三五”,多彩贵州准备好奔赴一场“绿色之约”。(邹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