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夜市的存在,是市场需求对其监管智慧的考验
29.07.2014 02:53
本文来源: 贵阳新闻网
沪上知名的“彭浦夜市”被取缔之后,一部分摊主已然转战至宝山绿地新都会商业广场一带。
夜市是城市市井文化生活的一个标签。它一方面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众多小摊贩及其家庭的生计问题。但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的,最为人诟病的,大抵是噪音、交通阻塞、污染等问题。也因为如此,沪上的夜市屡屡被投诉,成为被“整治”的对象。
说到夜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台湾的“士林夜市”。这个如今成为“观光名片”的夜市,当年也面临着“摊主们到处打游击,垃圾到处扔,政府经常整治”的困局。不过“士林夜市”最终摸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商家自管”的模式:所有店铺申领执照,纳入政府监管体系,在管理方面则成立自治委员会,以“自治”形式实现了市场的繁荣、秩序以及整洁,最终使得“夜市”这一草根文化成为台湾旅游的一张名片。
可喜的是,宝山的“夜食尚”夜市也正在做类似的尝试,统一摊位、持证上岗,市场也正逐渐兴旺。不过,目前夜市绝大部分摊位主要经营服装鞋帽等,当年火爆彭浦夜市的黑暗料理大军并没有出现在这里。而在一街之隔的共和新路东侧人行道上,则不时闪现着他们“打游击”的身影。如何“招安”这些黑暗料理大军,依然有待观察。
每当华灯初上,这个城市的一些马路或空地,往往会迅速形成一个个“夜市”。这一样的一幕幕,真实地显示着庞大需求的存在,而以“士林夜市”为代表的成功治理经验,也显示着夜市的“脏乱差”问题并非无解。问题的关键,是在市民的消费需求、小摊贩的生存需要以及周边环境之间寻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一言以蔽之,对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夜市的存在,是市场需求对其监管智慧的考验。
(《劳动报》2014年7月29日)
本文来源: 贵阳新闻网
29.07.2014 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