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龙江行走进大兴安岭 参观马铃薯系列产业基地

22.07.2014  00:35

东北网7月21日讯(记者 邓博文 孙晓锐 侯巍)21日,来自全国30余家网络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走进被誉为马铃薯“种薯之都”的大兴安岭,参观马铃薯繁育、种植、贮藏、配送等系列产业基地,充分感受到“小土豆”带来的“大产业”。

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示范园区。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据介绍,大兴安岭地处北纬46°线以北的高纬度地区,是马铃薯的最佳生产区域,夏季昼长夜短、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这里生产的脱毒种薯产量高、质量好,目前已远销全国28个省市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综合试验站、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被省科学技术厅确定为“黑龙江省马铃薯种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当日,“网络媒体龙江行”一行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深入田间地头,分别走进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贮藏配送中心、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试验基地、原种繁育基地、组培中心等产业基地,并重点参观了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内的品种展示田和原种繁育基地。

马铃薯种植区。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31个试验站中纬度最高的试验站,不仅承担为该区提供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的功能,还向社会提供马铃薯的产业及技术发展动态和信息等功能。在马铃薯品种展示区内,种植着早大白、中薯1号、克新13号等来自全国各地的52个品种和4个品系,每个品种都标有详细的信息牌。采访团记者一边仔细观看标示牌上的介绍,一边记录相关简介和数据,还有的记者拿出相机拍摄下这难得的场景。

采访团记者用相机记录马铃薯试验基地。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在看到大片马铃薯展示区后,中新网记者王琳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土豆竟然能有这么多品种,藏着这么多学问,这次来参观马铃薯展示区很有意义,以后我也能知道自己吃的土豆到底是哪个品种了”。

在马铃薯贮藏配送中心内,大家看到宽敞洁净的贮藏室时不禁发出阵阵感叹,“这个贮藏室真大啊,储存土豆的条件这么严格,以后吃土豆要倍加珍惜”。由于大兴安岭地区气候条件独特,马铃薯收获到封冻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销售时段非常有限,因此对马铃薯的贮藏技术成为一大考验。过去,马铃薯生产用种的贮藏基本以地下闷窖和半地下土窖为主,通风不良、安全性低,造成马铃薯贮藏损失率为15-20%。如今,这里有现代化生产温室2万多平方米,种薯储存窖16000平米,原种生产基地12000亩和良种生产基地40000余亩。同时,已建成的千吨贮藏库在贮藏库顶部处理、外墙厚度设计和通风设施改进方面均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并配有恒温设备、辅助设备和监控设备等。待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后,单窖可贮藏马铃薯可达1.5万吨,对促进该种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访团记者参观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