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学城建成“文化胜地”(调研报告类:三等奖)
——花溪大学城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虽然海拔相对较高,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依然是一块“洼地”。科教发展落后,是制约贵州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09年10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在花溪建设高校聚集区的重大决策,并提出“确保五年、力争四年、有条件争取三年完成贵州花溪大学城建设任务”。2013年6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花溪大学城(含贵州大学二期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情况报告。
一、大学城建设的基本情况
花溪大学城一期规划5平方公里。2010年3月8日,大学城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正式启动。2010年10月中旬,总计500公顷(7500亩)建设用地征收拆迁工作完成,创造了大学城的“征拆速度”。同年12月29日,贵阳市花溪高校聚集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工仪式举行。2011年2月开始,各入驻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相继开工。贵州财经大学仅用9个月就建成首期15万平方米校舍,迎来4000名新生,成为首家入驻花溪高校聚集区的高校,创造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贵财速度”。到2013年5月,花溪大学城累计完成投资56.75亿元,竣工面积165.2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54.3%,一期五所高校全部入驻办学,入住学生2.4万人,贵州财经大学提前4年、其他学校提前3年实现入驻目标。不到一年半时间,大学城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大学城二期规划6.67平方公里,于2013年6月开工建设。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省、贵阳市、贵安新区、大学城各高校同心协力、通盘合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狠抓开工率、落实率,为大学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府主导,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进程中,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建设,保证较大资金的投入,承担了市政和共用部分的建设和管理责任,从省到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为建设一座市政设施先进、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健全,上水平、上规模的新型城市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高起点规划,做好大学城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0年6月中旬,省属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委托贵阳市规划局在《中国建设报》和贵阳规划网上,刊登了大学城总体布局规划方案全国公开征集规划设计单位邀请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入围,参与大学城的规划设计。2010年10月8日,来自全国的专家联合评选出了大学城规划设计的最佳方案《绿荫环溪·书香溢园》。规划把工程建筑与青山绿水、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显山露水、突出风貌,既彰显教学需求,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教育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
省教育厅与贵阳市、贵安新区、相关高校协商建立大学城联系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大学城建设管理与安全稳定重大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地共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花溪大学城工程指挥部和项目推进办公室,加强对大学城建设的督促、管理、指导。指挥部和项目办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定期不定期进行现场督促指导,确保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
(四)创新投入机制,化解融资困难
通过组织召开“银校合作”对接会,为学校贷款搭建融资平台,争取相关银行解决大学城建设贷款30多亿元。出台《贵州省省直高校建设贷款贴息暨还本方案》,省财政贴息资金14.895亿元,还本资金33.95亿元。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汇报大学城建设情况,争取到新增资金2亿元用于花溪大学城建设。支持鼓励各高校通过施工方垫资、抵押置换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工程进度。
(五)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有效扩大高等教育空间
调研中发现,与传统大学校园封闭保守的风格不同,贵州花溪大学城是一个“完全没有围墙的城市”,各高校之间由步行天桥相互联系,形成高校相互联系、互为点缀的环状空间,各高校师生可以方便的出行和交流。据介绍,各高校还将在图书馆、电子网络和公共教学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建立校际间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协作机制和联动机制,为校际之间相互交流搭建平台,努力建设集约型和谐发展新校区,共同提高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大学城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大学城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与地方协调沟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学城于2013年4月1日正式划归贵安新区管理,随着管理移交,建设、管理中出现一些断档、脱节。在大学城规划中,有三分之一校区属于贵阳市花溪区,在用地、立项审批、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出现障碍;原有项目在办理规划审批、建设等方面遇到了新老管理部门权限不清、程序断档问题;部分高校征地拆迁遇到了钉子户等阻力,极大减缓了建设进度;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当地拆迁户就业安置、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设资金短缺
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大学城建设的瓶颈。一是大学城除贵州财经大学新校区建设基本竣工外,其余高校正在陆续启动二期和三期的建设项目,建设任务更加繁重,资金需求更大,瓶颈效应凸显。二是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难度大。大学城建设采取的是先学校贷款,后财政贴息和部分还本的模式。而目前现有的贷款政策是:学校要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必须要具备自有资金达到总投资的30%~50%的要求。事实上,各高校的现有财务状况,均很难达到这个条件。三是贷款利率上浮增加了建设资金压力。现各高校绝大多数贷款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30%左右获得的,如不上浮利率,高校几乎得不到任何贷款。而省财政实行的是按照6.6%的利率定额贴息的政策,上浮部分学校自行解决,学校资金压力很大。
(三)缴纳的有关规费较多
大学城建设由于总投资规模大、建设方量大,所需要缴纳的相关规费较多,包括劳保统筹费、散装水泥基金、新型墙体专项基金、安全生产费用等,单独算虽然不多,但是全部相加,每个高校需近千万资金,给新校区的建设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四)大学城正式用电接入困难
根据贵阳市供电部门的规划,大学城正式用电由紫光变电站供给,承诺在2012年底投入使用,但主供线路至今未接入大学城。目前各高校完全靠岩学线临时供电,随着入住师生不断增加,临时供电负荷将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五)公租房建设用地审批滞后
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高、中等院校及普通高中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建设计划。目前省属院校建设公租房,选址基本都是在新校区校园内,其土地性质属教育用地,若要进行公租房建设,需要到规划部门进行用地性质的调整及规划的修改审批工作。这些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并且耗时较长,严重影响实质开工的时限。
(六)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高层次人才是大学城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大学城的建成,生源的不断增加,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更好的大楼,还要引更多的“大师”,才是高校新阶段发展的目标。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此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在教师专业结构、人才梯队建设、科研投入、生活环境、福利待遇、奖励机制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保障。调研中,各高校普遍反映教师、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人心浮动。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偏重于引进人才,忽视对现有人才、本土人才的重视、鼓励和培养。这种状况得不到扭转的话,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七)治安形势严峻
花溪大学城治安情况差,大学城周边盗窃猖獗,各类案件高发,财产损失严重。据反映,2012年下半年以来,贵阳中医学院新校区已连续被盗10余起,经济损失数百万元,治安状况堪忧。花溪大学城建成后,学生及各类服务人员可能达到25万人。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可能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突发事件会明显增加,花溪大学城的治安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城建设的建议
大学城在建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有关规费较多、正式用电接入困难、公租房建设用地审批滞后、治安形势严峻等困难和问题,严重阻滞大学城的建设。同时,调研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也会对大学城今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大学城建设
建设大学城是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和重大工程,对于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贵州人民来说,大学城建设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从城市办学到山区办学,带来了区域、学校的变革。人员、教师、学生也有了变革,打破了校园围墙的界限,拉近了距离,增进了学科与学科的交流,带来了观念的革新,素质的提升。我们要抓住大学城建设的好时机,抓紧干,抓落实,趁势而上,否则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成,将愧对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在大学城建设中,要进一步处理好高校服务地方的关系。大学城位于贵阳市和贵安新区内,高校要抓好结构调整、搞好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当前最迫切的需要。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也要看到高校的潜力,要围绕、依托高校来加快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综合治理服务。以大学城带动城镇化,引领区域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协调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建议政府加大对大学城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额贴息,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政府要主导资源整合,多渠道搭建融资平台。政府金融办要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降低对大学城的贷款门槛,积极协助贷款融资,减轻高校资金压力。相关职能部门要创新工作思路,依法减免有关规费,支持大学城建设共度资金难关。要综合运用风险资本和市场经济政策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机制,使社会的各种资源在大学城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重视人才建设,处理好校校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
要落实好省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及时调整对策措施。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引进,让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贵州、汇聚大学城。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我省博士点的建设和申报搭建平台。另一方面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心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工资、待遇、住房等问题,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员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切实增强推动科教兴黔、人才强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把大学城打造成人才高地。各高校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要在教学硬件上实现共享,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体制、机制上实现资源共享。
(四)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坚持政府主导,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教学科研与市场结合,走出一条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校企合作,在校园建产业园、创业园,在车间建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围绕产业办,产业助推专业发展,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竞相创业,为贵州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优秀人才。把大学建成科创基地。
(五)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把大学城建成“文化胜地”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也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不竭的前进动力。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大学城的建成,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整体实力突飞猛进,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避免因“走教”使教师难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创建校园文化十分重要,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大学城建教师公租房的决策是解决教师“走教”问题的根本途径。贵阳市和贵安新区要高度重视公租房的建设问题,尽快从土地、规划、融资等方面协助各高校抓好落实。其次,大学城各高校要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贵州财经大学自进驻大学城后,开设了“院士墙”、“人文论坛”、“经济论坛”、“科技论坛”等品牌性文化项目,打造以“融儒魂于商才,强心智以致远”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采用富有人文意蕴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构筑起了一个既有思想性、又有学术性、还能够体现自主参与的思想交流平台。学校师生在思想与心灵上的碰撞和交流,对于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崇大高远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第三,要充分发挥大学城先进的设计理念、鲜明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特色,将大学城与周边的花溪公园、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天河潭公园、青岩古镇等连通,把大学城建成为花溪文化旅游走廊上的新亮点,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到大学城参观游览。
(六)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协调力度,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学城于2013年4月1日正式划归贵安新区管理,建设、管理、审批、治安、服务等工作因移交难免出现一些断档、脱节,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征地拆迁户就业安置、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省政府要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征地拆迁进度、规划审批速度,妥善解决拆迁居民的安置、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等问题,推进大学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供电、电信、供水、公交等部门要加大对大学城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大学城当作重要的新兴市场加以开发,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对大学城供电、供水和电信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
龙超云: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调研组副组长:
谢庆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参与单位:
贵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