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省没有部属院校,大学校长们搞了个Z14联盟…

02.11.2016  12:36

2016-11-02 中青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

导读:最近一个由全国各省14所高校形成的高校联盟动作不断。这个联盟你是否听过?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重要性何在?

10月30日,“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艺术学学科建设论坛”在河北大学举行。据河北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文章显示,论坛中,来自14所高校的艺术学科带头人筹划成立“Z14艺术院系联盟”,探讨了未来在艺术教育、人员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展的意项。

Z14,这个高校间的联盟你听说过吗?

“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以下简称“Z14”)于2016年7月更名而来,其前身为2013年7月成立的“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

“Z14”秘书处常设于贵州大学,秘书长由贵州大学校长担任。

其简写采用拼音字母“Z”,也包含了4层含义:其一,联盟的共同背景是“中西部(ZXB,zhong xi bu)”;其二,联盟的发展现实是“重点(ZD,zhong dian)”;其三,联盟的支持主体为“中央(ZY,zhong yang)”;其四,联盟的发展愿景为“直属(ZS,zhi shu)”。

上述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书记校长会议即为书记校长圆桌会议,自“Z14”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定期召开。目前该会议已举办四届,分别在贵州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举行。除此之外,“Z14”每年还会不定期举办工作经验交流会议。

对于成立联盟的诉求,联盟章程中相关段落如下描述:将“努力推动中西部无国家部委直属高校省(自治区)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形成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入选高校持续和稳定的投入机制”。

正如上述李姓负责人表示,“成立‘Z14’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中央政府对我们14所高校的关注。今年国务院办公厅37号文中提出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这就是最大的成果了,尽管目前中央还没有批准我们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这14所高校分别是……

“一省一校”即“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是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有区域优势的高水平大学。

此前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14所高校分别是:

山西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于2012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启动。该工程要求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简称“一省一校”。

近期,这14所高校,都有哪些动作?

“这也是‘Z14’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所有学校共同参与,具有实质性合作,并从学校层面下沉到专项学科层面的活动。”10月31日下午,Z14联盟秘书处常设单位、贵州大学对外合作处校际合作科李姓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

近期,与这14所高校有关的消息不少。9月22日,第四届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书记校长会议在山西大学举行。来自河北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等14所高校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探讨。与会高校负责人纷纷表示,要在发挥各高校资源优势、联合建设重点学科、师资队伍联合培养、学生横向培养交流、学分互认等方面加强沟通,“抱团”办出特色。

另据广西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文章显示,9月2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广西大学调研。他表示,国家决定在没有部属院校的14个省区,采取省部共建的方式,重点扶持一所大学,广西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只要合理的事项我们都给予支持”。

 

争取直属大学,不只是为名

据中新网2014年报道,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国家共拿出60亿元人民币对上述14所高校进行支持。对于“争取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中央更多经费拨款”这一诉求,此前,多位学校负责人及学者曾对此发表过观点。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据《贵州都市报》2015年3月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表示,中国有13个省没有一所直属大学,“我们要求国家适时启动,在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挑选出教育部的直属大学。”“争取直属大学不是为名,而是要实在的,就是要钱。因为不是直属高校,意味着贵州建大学和建学校,大多数钱都是贵州的钱。”郑强说。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曾提出,贵州大学在校学生6万人,人数超过绝大多数“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间,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的累计投入仅为1.63亿元。“这63年的投入还比不上中央财政对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学两个月的投入。”郑强说,这非但谈不上教育公平,反而让人担忧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另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报道,在当年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表示,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评审布局中,地方“211工程”高校、省部共建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政策差距太大,并不公平。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

据海南大学新闻网2015年3月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国家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时,发言提出两点建议。其中第一条即为,扩大高校自主调整经费支出的空间,继续推进支持无中央高校的省区的“一省一校”计划,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1:1 配套,将地方重点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提升到接近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水平,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支持重点高校发展的格局。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2015年两会,娄源功带来了建议《调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突破一省一校政策限制》的提案,希望国家充分考虑不同省区之间、不同经济区之间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突破“一省一校”政策限制。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因连续9年在全国两会上为河南的“教育公平”提出建议,被称为“最执着政协委员”。他曾多次对外表示:“河南两百多万名大学在校生,没有一所985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

2011年两会上,娄源功曾谈到:“学生平均占地60平方米,教学实验行政用房人均20平方米,住宿生人均7.5平方米,每个学生100册图书……这是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标准,达不到就不合格。按照这种标准,现在每招进来一个学生,我都得算算学校会赔多少钱。”

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5年河南大学合计科技经费约2.8亿元,南昌大学约4.8亿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这一数据上,则分别为26亿元和43亿元。

除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科研经费的差距外,部属院校在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量上本就具有“先天优势”。这一数量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校是否具有领先国内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

日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陈洪捷表示,“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国家资源经费有限,有选择地扶植一些重点院校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应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他说,“很多地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缺失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应该解决。”

“为什么说一个地方要有一个高水平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陈洪捷认为,“一省一校”有多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如果学校没有水平,好的人才自然到别处去了。因此重点扶持地方学校的科研教学发展,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留住学生。因为从全国一盘棋来看,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会导致人才流动不均衡,资源如果分配更均衡可以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让当地的优秀人才在当地好的院校汇集起来。第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立,会吸收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来就业,这样就为学术生态构建了良好的环境。”陈洪捷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秦惠民: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其溢出效应更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秦惠民对澎湃新闻表示。尽管秦惠民一再强调,与基础性教育强调地区均衡程度不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其衡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部分学校是否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而非所有学校是否平等和均衡,但他仍然认为,为了区域的发展平衡,在中国适当考虑高等教育布局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是有必要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明:

在《论普通高校十年扩招中经费投入的特征、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杨明指出,普通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普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普通高校总投入不足主要是由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这一主渠道投入不足、学校自身和社会团体等渠道投入偏少两大原因造成。

他谈到,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拨款采取“扶优保重”政策。中央政府更注意国内少数重点大学的投入,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无法保证应有经费的投入,导致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办学条件有相当程度的下降。

教育部:

对于13个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早在2004年,教育部即决定与这些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来。

2004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省部共建的初衷即是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中西部省份部分高校获批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也发展出了不少地方特色学科。

编辑/骆沙 实习生 常江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