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致富,先种树”?
每年春天樱花季,美丽的樱花与百年学府武汉大学交相辉映,游客纷至沓来。今年的“樱花观赏券”延续去年价格,为20元一张,游客最多时一天接近20万人。这引来网民质疑:每年赏樱人数近百万人次,门票钱得有两千万元吧,钱去哪里了?武大党政办主任表示,樱花开放期间收的钱,用来支付樱花开放前中后期所投入的管理、维护等人工费和基础设施费。(3月29日《京华时报》《现代快报》)
有网友说,“武大因樱花而美丽”,也有网友说,“樱花因武大才迷人”。在鲜花盛开、游人如织时,武大“被景点化”的烦恼也来了:草坪上、树荫下,据说到处有三五成群席地而坐的游客,往年有些游客还铺开塑料布野餐,校园青青草地被践踏、垃圾被随意扔;今年有的游客还骑墙头、爬屋顶,甚至爬树猛摇树枝制造“樱花雨”。武大校园每年都要艰难地承受一次人海的赏花“浩劫”。
正基于此,从2011年起,武大采取收取门票的办法,2013年3月更是将门票由10元涨至20元。据校方解释,收取门票的最终目的是限制人流的陡增,以免得对武大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干扰。其言下之意,不为盈利。可是,此举却屡被网友批评为“趁机捞油水”,还有网友不无讽刺地表示,武大的校训应该是“要致富,先种树”。为何?因为收取门票,并不能实现限制赏樱人流的初衷。在20元购买力越来越缩水的今天,这笔小钱又能阻挡得了谁不迈入武大的校门?这几年,尽管武大卖了门票,武大“樱花季”仍难逃“樱花劫”,就是明证。
要想真正限制入校赏樱的人流,避免破坏校园环境和教学科研秩序,那就要对每日入校的游客总数予以限制,而不是收费。据报道,在2010年武大“樱花季”,校内单日游客量超过20万人次,由于前来看花的人太多,通往武大的附近道路一度堵塞。可见,在校门之外限制人流,才是治本之策,单纯增加影响几乎为零的“花钱赏樱”门槛,不仅难以阻挡游人,在利益驱使下,反可能刺激学校在客流井喷之下也不限客。
再说,大学属于社会公共资源,不是钻在钱眼里的盈利单位,大学属于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也不是自负盈亏的景区,挟樱花的美丽诱人以创收,偏离了大学的公共属性、服务宗旨以及大学精神。有法律工作者甚至还认为,公立大学的一草一木都是公共所有品,其日常开支也来自公共财政,政府委托大学管理樱花,并没有赋予其收费权,法无许可便不能收费。这种看法确实没错。
在“樱花季”不能收门票,是否意味着武大只能“闭门谢客”?未必。可以规定每日赏花者数量,先到者先得免费赏樱资格。同样面临“被景点化”苦恼的清华、北大等高校都下达了“限客令”,以保证公共设施都是围绕教学设置的。武大在这一方面,不妨“无情”与“决绝”一点。也有网友建议,将赏樱门票改成不同价格的樱花纪念品,由游客自愿掏钱购买,所得收入用于守护樱花和管理校园的公益基金,这恐怕更能得到游客的理解与认同。(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