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升腾的蓬勃希望

12.12.2014  19:08

 

大山深处升腾的蓬勃希望

——迤那三年巨变的扶贫攻坚样本观察

编者按

  日前,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走转改”采访组,记者走进了迤那镇,深入中药材基地、烟草扶贫新村、小城镇建设示范村、受帮扶农户,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迤那农民的亲切关怀,体会“集团帮扶、整镇推进”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当地干部群众对未来的信心满满。
  迤那,变化真快;迤那,变化真大。短短三年,迤那群众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在各级党政领导、各级部门的帮助下,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迤那人克难攻坚,苦干实干加巧干,啃掉乌蒙山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实现了整镇减贫摘帽目标。


  是什么力量,让地处乌蒙高原深处,曾经“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的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迤那之变的动力源泉。
  迤那之变,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模式,在迤那,我省探索出“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涵盖新村建设、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党建保障“四位一体”发展的新模式。
  迤那之变,是企业支持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湖南省中烟集团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携手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成功建设芙蓉新村,成为企业支持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迤那之变,是贵州扶贫攻坚的实践样本。迤那的探索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基层干部群众合力扶贫攻坚的全新实践。我们坚信,只要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动员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就一定能打赢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
  如果用一个长长的摇臂摄像机来拍摄三年以来迤那扶贫攻坚的生动图景,人们会发现,镜头中,同步小康的伟大梦想正在高原广袤的土壤中繁衍生根,蓬勃的希望已从大地深处孕育升腾。

关怀 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汇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谁不想过上好日子?迤那,不能总是垫底靠后。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迤那,不想拖后腿!
  “有女莫嫁迤那人,挣钱养家苦无门;不通路来不通电,天干地旱愁死人。”世代流行的山歌道出了迤那这个位于威宁西北角,平均海拔2140米小镇过去的贫穷与无奈。
  多一分等待,贫困户就多一分焦灼和煎熬。
  2011年1月1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冒着严寒来到迤那调研,访贫问苦,提出了“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态”的发展思路。
  2013年1月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到迤那蹲点调研,他要求,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
  一辆辆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了,带来了各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带来了人才、资金、项目;一批一批结对帮扶的干部来了,来到贫困村民家中,带来了关心和温暖;一支支工作队来了,踏遍崇山峻岭,带来了发展的思路和出路。
  省水利厅2.3亿元马家水库项目、茨营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项目;省交通运输厅6800万元通村道路改造建设项目;省扶贫办4300万元集团帮扶资金投入产业;南方电网1750万元农网改造项目……一项项帮扶助推发展。
  毕节市政府支持特色小集镇改造,威宁自治县政府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大山奇石创业园建设,莲花村15公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串户路硬化工程,五星村生态移民项目,中小学寄宿制校舍工程……一件件实事泽被民生。
  湖南省中烟集团公司投资1840万元、威宁自治县和迤那镇筹措了400万元,修建了芙蓉新村。把分散的70户烟农房子全部拆掉复耕种植烤烟;金元集团帮扶50万元,江苏统战部牵头“百企帮百村”走进迤那,帮助解决水利、教师周转房等86万元……一幅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卷在高原之巅徐徐展开。
  截至2014年11月,迤那镇落实大量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565个。前所未有的扶贫力度,显示出省委、省政府打赢迤那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春风化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迤那人民不负来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越来越懂得珍惜这笔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奋发自强!”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知道,“做好‘脱贫致富’这篇文章,会‘借力’还不够,关键是要把干劲儿落到实处。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迤那向前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聚沙成塔”的沉沉情意,迤那人民用苦干实干加巧干交出了沉甸甸的一份扶贫攻坚的成绩单——
  2011年,生产总值239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29元。2012年,生产总值38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95元。2013年,生产总值4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6662元。2014年生产总值预计5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7200元。
  这是一串凝聚和闪耀着“滴水石穿”“踏石留印”精神光芒的数据。迤那巨变,刻划着各级干部群众对决战贫困的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轨迹。
实干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结构调整成效斐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思路清、方向明,迤那开始了大踏步地追赶。
  行路、吃水、用电……这些事关百姓生活的“小事”,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却是能否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制约因素。不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脱贫致富如空中楼阁。
  11月17日,在迤那镇莲花村,百余人聚集在村民郑国亮家门口,郑国亮郑重地拧开自来水开关,伴随着乡亲们的欢呼,晶莹清凉的水哗哗地流到了桶里。郑国亮是村里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人。
  以前,全村人吃水就靠房前屋后的小水窖,几天不下雨,就要到6公里开外的簸箕岩背水,莲花村人世世代代过着这样的苦日子。
  去年,省水利厅立项160万元,修建了蓄水100个立方的大水窖,铺设自来水管道,莲花村人解决了吃水难题。
  下功夫帮助贫困地区“换穷貌”!迤那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至2013年投入2.33亿元,建设10个水利工程项目,2014年年底启动穿洞海子工程和1个水保工程;14个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同网同价目标;修建同村油路134.5公里、通组路331.62公里,投入1.09亿元,修建迤那牛棚同城大道5.46公里。
  输血莫如造血。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突破口,迤那下足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
  合心村富民养殖科技专业合作社引进法国依拉肉兔、獭兔,带动农户养兔4万多只,户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新田村村民程宗良饲养了100多头黑山羊,种植了60多亩烤烟和中药材,家庭年收入30多万元……36家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
  利民生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致富能人们用志气和诚信诠释了“实干”的应有之义。
  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理事长陈杰。最近,他在忙着与各地的药商谈判。地里的党参眼看就要到了收购的季节,受市场价格波动,党参的价格在3元至4元,而给种植农户们签订的保护价收购为6元一斤。
  去年,党参价格跌到6元一斤,保护价合同为8元一斤。“如果不履行合同,我们与农户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产业链条就会折断,老百姓就会失去发展的信心。”陈杰带头,合作社六个人挤在药材基地里的办公室里开了一个短会,为了一纸信任,一个承诺,大家一致决定按照保护价收购,亏空的部分合作社来承担。
  一笔账算下来,收购农户的500多亩党参倒贴进去200多万元,意味着合作社一年的利润全部赔干净。即便如此,迤那人不在药材品质上打折扣,按照以往药商的收购要求,他们请来工人将收购的党参分拣洗净,这个过程又付给工人150多万的工资。
  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30岁的李文辉去年种了4亩地的党参,收入了一万多元,今年又多种了35亩中药材。他找到陈杰说,你们不惜自己亏本都要保护我们的利益,跟着你们干我心里踏实。
  应对市场风险,迤那人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10月份,投资一百多万的600吨冷库和两栋2400个平方的药材干品加工厂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价格不好,我们就自己把药材进行冷藏加工,我们也要闯市场。”陈杰指着办公桌上放着的几盒红色包装的迤那党参说,像这样的一盒干品,每一盒能赚20元。
  51540亩马铃薯、12650亩中药材、24472亩烤烟,宛如一个个引擎,撬动着贫困群众“传统观念”,将他们带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轨道上。
  小康春风轻拂高原烟海千层浪,迤那精神激荡乌蒙攻坚万人心。房子新了,道路宽了,村容美了,生活更有奔头了。行走在迤那镇大小村居社区,迤那人立足当前解决好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又着眼长远办好教育、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担当 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迤那的党员干部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1月20日晚,寒风凛冽,刮得窗户呜呜作响。
  迤那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楼在一个高高的山坡上,从镇上远远望去,那里的灯会亮到深夜。
  2006年来到迤那工作的杨光明刚从深圳挂职学习回来,就开始加班加点撰写材料。“党建办的工作复杂又具体,在外学习了新的经验和知识,要用到实处。”杨光明指着党建办公室里的一张沙发笑着说,每年加班睡沙发的时间保底一个月。
  家属和亲人全部扎根在福州,结婚生子后,杨光明已经有超过大半年没有回过一次家。“他家7岁的娃儿会讲闽南语,现在和他都有沟通障碍喽”。一旁的组织委员杨世永打趣说。
  在迤那采访的日子里,有人这样比喻:迤那的干部是“手电筒”干部,每人备有一支手电筒,用于夜晚进村入户工作;迤那的干部是“盒饭”干部“方便面”干部,盒饭是迤那干部忘我工作的午餐或晚餐,方便面是迤那干部加班加点的夜宵。
  马祥宏做过一个统计,随着“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2011年至2014年,各级各部门在迤那实施的帮扶项目有近565个,投资额度在六亿元以上。相当于平均2天左右时间,就有一个项目要落地。
  “可以说,迤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完成好工作的巨大压力。”马祥宏说。
  面对机遇和挑战,迤那的党员干部们提出“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的口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去年春节,书记、镇长带头,38名干部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顺境逆境知进退,大事难事看担当。莲花村29岁的村支书郑忠银当上村支书后,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带富群众。听说水塘村吗咖种植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他就跑到村里请教村支书王云。今年6月份,莲花村种植了300多亩吗咖。郑忠银和村民胡平就承包种植了200多亩。郑忠银说:“我们两人在信用社贷了17.5万元的款来种药材,目的就是要示范给老百姓看。”在他的计划里,全村明年的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2000亩,预计每人增收1400元左右。
  在迤那,15名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9.5岁,7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选派15名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名誉支书或第一支书,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助群众赚,各人使出看家本领,比成绩,比实事,比贡献,支部带头抓产业、党员示范创实业、党群携手富家业“三业并举”,共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34个、党员创业带富基地8个,培育示范引领型产业15个,创建市、县龙头企4个业,组建党企联建支部3个,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500多名先致富引领群众“奔小康”。
未来 培育发展后劲 激发内生动力 焕发无限生机
  改变贫困面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是迤那的未来。
  “登楼试观天外天,拾级而上画中画。”迤那二中的教学楼写着这样一幅楹联。这是一所修建在半山上的新学校,2012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2011年以前,这里还是一座乱石嶙峋的荒山土坡。
  11月16日,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在迤那召开。省内外300多名教育战线的专家学者聚首迤那,感受到了新课改在迤那的生动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说:“前年我到过迤那,今年再来迤那,迤那人用一年多时间做出了其他省市需要花三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的新课改效果。
  迤那一中副校长钟磊回忆:“2002年的时候,迤那中学只有不到200人,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倒数。”现在,迤那二中的学生有955人、教师33人,有教学班13个,师生比为1比28.9。“迤那的未来在孩子一代,各级部门投入6212万元,实施教育工程项目17个,全镇现有中小学教师452名,其中特岗教师282名,通过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威宁教育水平连年攀升。”
  让钟磊更欣慰的,是迤那的未来:孩子。“以前,迤那的孩子们见到生人不敢大声讲话,现在你在哪里遇到,他们都能用普通话和你交流。
  迤那的后劲,更离不开辛劳的园丁。樱桃小学的老校长杨光才就是用无悔付出诠释了承载迤那未来的代表。
  走进樱桃小学,远远就能看到白色的教学楼上张贴着的校训——“培养学生六年 为学生考虑六十年 为社会考虑一百年”。因为年龄偏大,身体欠佳,49岁的杨光才已经不再担任村小的校长,但仍坚守在讲台。
  这位身着一件稍显宽大的黑色夹克,头发有些零乱的苗家汉子,27年来一直坚守在樱桃小学,24元的工资领了13年,1999年代课教师整顿后,可以领取100元,这样又坚持了8年风雨走过,他还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三千元资助寨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为什么坚守?杨光才在日记本写下这样一首小诗:看吧/有灯就有人/有人才有灯/是啊/有灯就有路/一束灯光出窗来/那就是我们的向导……杨光才说,要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就是要让下一代有文化,他们才是家乡的希望。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从“解决温饱”到“促进发展”再到“缩小差距”,从“向贫困宣战”到“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迤那的扶贫实践不是简简单单的改变,而是增强了内在活力,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好日子,正等着迤那人共同去奋斗!

记者手记 

变化真快 变化真大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弱鸟先飞,要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2000平米的厂房,几台真空包装机、筛选机,20多个工人坐在筛选、装包生产流水线上熟练地忙活着,在中海村村民龙文学、孙连会夫妻二人创办的盛丰农特产品加工厂里。每天,从迤那、牛棚、斗古和赫章县可乐等乡镇的核桃、大豆,筛选加工包装后销售到江苏、上海、浙江等“长三角”一带。
  孙连会从里屋拿出银行转账的清单给我们看。“这是这段时间的转出货款,10多天就转出去427万元。”我们一惊。
  龙文学接过话头:“别看我厂小,每年我手里流动的资金不下于五千万。”我们又一惊。
  龙文学的这一笔账实打实。小小加工厂解决了迤那等乡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65人,年产值达5600万元,净产值18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350户农户从事核桃收购,其中迤那镇就有45户。
  “我们现在用的是市里‘家乡美’公司的商标,每年的商标使用费就要花去300万。”龙文学信心十足,准备注册自己的商标。妻子孙连会说,我们文化不高,想去想来就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名字比“家乡美”这个好了,我们这里种出的大豆、核桃品质非常好,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
  迤那镇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迤那,变化真快,变化真大。当然,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滴水穿石,绳锯木断,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可以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