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七个突出”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

19.05.2015  15:21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19日电 近年来,大方县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紧紧依靠群众,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取得实效,使过去的石山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青山金山。

    突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自2008年开展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以来,大方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发改、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克服县财政困难,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拨出专款,足额配套地方投资。把石漠化防治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对各相关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确保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突出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始终按照“一个目标,五个坚持”原则,即:按照以恢复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治理目标,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科学防治、依法治理,坚持整合资源、集中连片治理,既用好用活有限的工程资金,又确保治理面积达标,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为全县石漠化治理工程树立典范。

    突出分工协作,巩固治理成果。涉及工程建设的发改局、林业局、水利局、农牧局、中药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工程建设。五年的治理工作中,在管好用好有限工程治理资金的同时,整合了“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及水土保持、农村安全饮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农村建设等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对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巩固综合治理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出结构调整,拓宽增收渠道。立足地方特色,把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全县累计在石漠化治理区域种植桃、李、核桃、板栗、柿子等经果林1745.8公顷,种植金银花、前胡、独活、牛蒡子、草乌等中草药1092.7公顷,林、果、药结合,解决了农民长期发展与短期收益的问题,有效巩固了治理成果。

    突出机制创新,整合社会资源。一是羊场镇桶井村大湾组吴维江等80名村民成立了“大方县同心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集中药材、苗木、花卉、盆景种植与经营于一体,产业化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目前,该合作社发展种植金银花、前胡、独活、草乌等中药材130多公顷,产值1000多万元。二是大方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药材种植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星宿乡实施,项目带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治理石漠化的生力军。三是2014年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实施模式破解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的资金难题、技术难题、管理难题和产品销售保障难题等,实现了工程实施参与社会化、资金投入多元化、种苗品种优质化、技术服务专业化、田间管理科学化以及效益分配多样化。

    突出技术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林业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由村委承包实施或组织专业队承包造林,林业局负责造林技术培训,实行合同制和责任制管理,工程质量明显提高,浪费苗木现象明显减少,取得了良好效果。

    突出科技支撑,提高生态质量。2007年至2010年,由毕节情报所、毕节林科所、毕节牧科所、毕节农科所主持,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动物研究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农业科学院、毕节学院、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等29家单位参与,实施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四个课题已顺利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中,依靠科技创新,以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打造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和地道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罗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