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领头雁” 退伍不褪色——大方县创新优抚模式扶助复退军人脱贫解困
本报记者 邹晨莹 特约记者 谢朝政
这些天,大方县黄泥塘镇退伍老兵胡天明特别忙碌。
12月11日,记者见到胡天明时,他正在着手准备一家一家走访全镇80多名退伍老兵,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发展愿望,说服他们一起搞发展。
胡天明说,去年此时,他也很忙,是忙着和几名退役军人私下筹备组织老兵们去县城游行示威。
从信访带头人到致富“领头雁”,改变,缘于大方县巧妙化解涉军群体信访事件,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政策扶持等探索发展型优抚模式,帮助退役军人创业致富。
提起曾经的上访之路,这个面对战争和死亡都没皱眉头的汉子笑得有些腼腆。他告诉我们,国家的财政补给和抚恤金他一直都在领,愤愤不平的“导火索”其实是一件小事:去年年末,他前往贵阳看望战友,乘坐公交车时,战友拿出优抚证后得到了免费乘坐,因没有优抚证,胡天明觉得备受屈辱,同是退伍军人,为什么自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回来后,心气不顺的胡天明组织黄泥塘镇80多名退伍老兵成立了“老兵之家”,这些老兵聚在一起,谈起自身境遇:就业难、创业难、补贴低、觉得已经没有了退伍军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于是他们走上了信访之路。
像这样的涉军群体信访事件,近年大方县时有发生,得知消息后,该县迅速启动紧急预案,通过梳理这些退伍军人的诉求,整合资金、技术、政策等资源,着力解决复退军人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发展难题。
2月25日,该县针对上访涉军群体,在黄泥塘镇召开老兵座谈会,与会县领导的一席话至今仍然在胡天明的耳畔回响:“与其去上访,不如在创业方面多动点脑筋,县里将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向你们倾斜。”
如一阵暖风吹入心田,胡天明被打动了,他当即表态:“我来带领老兵们发展。”
县林业局送来了10万元的林下种植项目,市残联和县残联分别送来了10万元、20万元的扶持资金,县民政局送来了6.5万元的创业资金,黄泥塘镇积极帮助他们协调流转土地……这群曾经为保卫祖国流血受伤的老兵,脱下绿色军装后,又燃起了创业富家乡的激情。
除了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帮助扶持外,政府部门还给复退军人送去了“底气”,和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销售“联姻”、技术“嫁接”,让他们看到市场前景,消除他们的顾虑。
“老兵之家”也由老兵发怨气、商量上访之地变成了讨论创业发展的交流平台,许多发展的“金点子”在此诞生。
和胡天明情况一样,这片土地上不断书写出一个个精彩的退伍军人自主创业故事:猫场镇退伍军人杨桦创办的布朗李种植基地带动40余名退伍军人、8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达溪镇冷底村退伍军人刘少伦创办的食用菌菌种培育示范基地,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一起致富……发展型优扶工作模式激发了复退军人创业的激情,他们的心思都用在了发展上。数据最有说服力:2013年,大方县共接待涉军来信来访80多批次;2014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涉军来信来访事件。另外,据统计,该县扶持自主创业的退伍军人达27人,累计发放创业补贴资金150余万元,带动800余名退伍军人和12000余户群众共同创业致富,数据还在不断刷新。
“县里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胡天明道出了大方县复退军人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