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残疾人创业者徐爱华:两个企业解决30余人就业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6日电 笔者见到徐爱华时,他刚从大方县残联办事回来。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精瘦、矮小、走路一瘸一拐的29岁小伙子,仅仅两年之间,便创办了一个养猪场和一个服装厂,解决了30多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我不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拖累,虽然腿残了,但我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徐爱华坚定地说。
1986年9月,徐爱华出生在大方县长石镇新阳村箐场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3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右下肢落下严重残疾。命运虽然坎坷,但他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可因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他就辍学外出打工。
2009年到2011年,徐爱华在贵阳先后做过水产及副食品生意,干过养殖业。2012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徐爱华进入省肢协创建的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担任管理职务,学到了很多知识,接触了很多残疾人,了解到很多残疾人创业成功的事例。和残疾人朋友们共同学习和工作的日子,让徐爱华深受鼓舞,信心倍增,逐渐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这段经历,为我回乡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别的残疾人能做,我为啥不能做?与其帮人家打工,不如回家自己创业,还可以帮助家乡的残疾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徐爱华辞掉了省肢协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工作,怀揣着带动家乡残疾人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梦想,回到了大方。
2013年12月,徐爱华东拼西凑了68万元,在大方城郊新铺村创建了大方县爱华科技示范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年出栏商品猪400头,吸纳了5名残疾人就业,带动周边80多户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养殖业。
养殖场虽然在逐步扩大规模,然而需要的人手毕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更多残疾人的就业需求,一些当地残疾人到养殖场谋职都被徐爱华婉言谢绝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只要一回想起那些残疾人渴望就业又失望而去的眼神,徐爱华就很心痛。
经过反复思索酝酿,徐爱华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创办一个服装厂,不仅能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还能解决更多残疾人就业。2014年11月,徐爱华发动10余名残疾人,共同筹资200余万元,在大方经济开发区选址创办了大方县七彩民族服饰文化有限公司。
目前,公司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预计三年后可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7月初,公司正式投入生产,目前,一线员工56人,其中残疾人就有25人。
徐爱华认为,大方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在民族服饰文化开发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公司的宗旨,是挖掘大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特有的民族服饰文化。
在业务拓展方面,公司的定位是:各类校服、民族服装、职业装及民族服饰文化开发与传承,创意设计与市场网络建设,残疾人就业渠道拓展等。
“校服只是一个切入点,公司主要是将民族服饰推向外界,让外界了解大方少数民族及民族服饰文化,我们先不追求利润,而是先创品牌,以优于别人的质量、低于别人的价格、新于别人的款式、特于别人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取胜。”徐爱华胸有成竹地说。
在销售市场方面,徐爱华早有打算,一方面实行订单生产,另一方面走电商渠道,再加上来大方的游客也是其中一部分消费群体。至于校服,有县委、政府和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向县内中小学校拓展市场,另一方面放眼县外。
当问及创业过程中的感受时,一脸倦容的徐爱华感慨万千:“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啊,但恰恰是身体的残疾给了我百倍的勇气。”
26岁的朱祖平英俊、帅气,是顺德街道龙昌村四组村民,18岁那年罹患了一种叫“腰无力”的怪病,虽然家里举债数万元四处求医,但最终结果是:朱祖平腰部以下重度残疾,双腿软弱无力,行走非常困难。
“这个服装厂离我家不远,有一天听说厂里要招残疾人,还不限文化,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以为是骗人的,便一瘸一拐走进来打算看个究竟,谁知,我居然顺利进了厂。”才读过小学五年级又重度残疾的朱祖平,谈起找到这份工作的经历,很是庆幸和激动。
徐爱华说,像朱祖平一样的残疾员工,目前公司就有将近30人,有一只眼睛失明的,有一条腿残疾的,有完全没有听力的,有严重语言障碍的,有脚趾手指畸形的……他们的残疾部位不同,残疾程度各异,然而,这个群体却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来自农村,家庭贫困,文化程度低,自卑,消极,孤独,无法融入社会。
徐爱华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些跟自己同命运的人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并自信起来,快乐起来。
来自东关乡金平村的舒娟,今年45岁了,天生患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几乎不能正常表达,家中上有年迈体衰的公婆,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前,全家7口人的生计就靠整日刨那几亩薄地。后来,园区建到了家门口,舒娟的丈夫进了园区一家企业打工,可进厂的事,舒娟想都不敢想。
“我们太幸运了,这个公司真好,老板太好,别的企业连招收正常人都要看形象和文化,没想到这里居然不嫌弃我们,公司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管吃管住,还发工资,又能照顾家中老小,大家在一起找到了共同语言,我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舒娟面带微笑咿咿呀呀的努力“表达”着,工友们则在一旁七嘴八舌地帮她“翻译”着。
“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但是他们跟我一样残而不废,别人不要我要。”徐爱华说,这既不是同情,也不是施舍,只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