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村落:一张历史递过来的名片
世纪的车轮在黔东南似乎有意放慢了转动,在这里,没有林立的巨厦,只有连绵的青山,参天的大树,清澈的水流,纯朴的民族;在这里,财富不隐蔽,全都为青春在叮叮当当、闪闪烁烁;在这里,歌唱不是什么余兴节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黔东南又有51个古村上榜。至此,黔东南已拥有276个这样的传统村落,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占贵州省总量的65%,占全国总量的10.8%。
走进黔东南的古村落,仿佛走进了远古时代。一个个传统村落,像颗颗明珠镶嵌其中,静静地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如一张历史递过来的名片,载着脚步走来,又载着脚步远去。
徜徉黔东南,古朴典雅、静谧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村村寨寨、古镇古巷、高山流水,每一个场景,每一组画面,都犹如一位远古走来的少女,氤氲清眸中,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诱人去寻觅、去解读、去追逐——飞舞的裙摆、动听的歌声,沉淀了千百年的民族风情娓娓道来;磅礴的梯田、袅袅的炊烟,农耕文化气息在鼻尖萦绕;走过摩擦得发亮的青石板、抚过已添上暗黑印记的古城墙,推开那散发着斑驳气息的厚重木门,时间刹那凝固,历史的沧桑激荡心间……
走进苗寨,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古树点缀。吊脚楼多为两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
走进侗寨,依山傍水,一片郁郁葱葱、古木参天、翠绿如海的风水林;一条蜿蜒曲折、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连接侗寨。寨寨都有寨门,进寨门,扑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吊脚楼。侗寨中央或寨边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的建筑,就是侗寨建筑的独特标志鼓楼,仿佛天人合一的壮丽画卷。
走进古香古色的苗侗村寨,仿佛走进一段意味深远的历史,陶醉于它精美的建筑艺术。
苗族的锦鸡舞,妇女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曼舞。
而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曾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穿针就会刺绣,会打口哨就会吹芦笙”。走进黔东南,你才真正体会到这话的含义。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建筑、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近来年,黔东南州也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相继出台了《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设立了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村规民约等方式增强村民的义务,致力于建立起一套全国最为严厉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同时,我州把传统村落房屋维修和技术改造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大保护力度。2007年以来,共投资5.85亿元,对全州150个50户以上包括所有传统村落在内的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编制消防规划,实施“寨改”、“房改”、“厨改”、“水改”、“电改”、“路改”等改造工作,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传统村落的防火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黔东南州还选取了部分交通条件较为方便、条件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特色食品等产业,将传统村落具备的优势转化为提高村民收入的门路,探索出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因此,在黔东南旅行,时刻被传统村落的美丽所震惊--
这里的每一片山水都会引你迷恋徜徉
这里的每一缕风情都会让你心驰神往
这里的每一曲歌舞都会使你酣畅沉醉
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你品味珍藏
……
所有这一切都赋予了黔东南传统村落传奇般的色彩,慵懒地行走,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的故事,认真去聆听吧。(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