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侗族老人回乡造林领村民致富
“现在山绿了,水甜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岩寨村88岁村民杨明德回忆10几年前植树造林一幕仍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当初龙老的带头,或许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杨明德老人口中的“龙老”是一位离世17年的侗胞龙贤昭。83岁的龙贤昭,退休后返回家乡天柱定居;84岁时在岩寨村创办黔东南州第一个村级图书阅览室;85岁,和村民一起组织办起了林场、养猪场,带领群众致富。
斯人已逝多年,但精神仍感动着一代代人。
龙贤昭1986年离休后,一个人离开贵阳,回到天柱县凤城镇岩寨村定居。
“从离休的那天起,回到生我养我的侗家山寨,为家乡人民奉献自己余热的思想一直在我头脑中出现。我的家乡虽说离县城不远,但由于自然、经济和文化的多种原因,至今仍然很贫困。”在1991年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彰会上,龙贤昭表达了回乡的初衷。
“我想,尽管现在我年龄大了,但毕竟受党教育多年,比世代生活在少数民族村寨的乡亲们见识多些,不说亲自带领他们去干,最起码可以为他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让家乡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龙贤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龙贤昭的再三要求下,组织和领导同意了。1987年3月,龙贤昭交出了在贵阳的住房,组织上分配给他一辆小车,他一到天柱,就到县老干局报到,并将小车交给老干局使用。
回到岩寨村,龙贤昭发现村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森林遭受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不顾年迈行动不便,带领村委会的成员一起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起草了一份要求承包1000亩荒山办林场的报告,接着走访村干、村民,写了近万字的《岩寨村调查报告》提出了有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
1988年3月17日,龙贤昭与省林业厅达成贷款15万元建林场的协议,组建了“省州县联办岩寨示范林场”,85岁高龄的他毛遂自荐任场长。林场上马后,他同村干部一起制定计划,组织劳力种杉木653亩,马尾松133亩,板栗93亩,柑桔23亩,总计共902亩。
在龙贤昭的带动下,岩寨村掀起了一股植树造林的热潮,出现了杨思敏、杨建国、杨明波等造林大户,全村原来所有的荒山在1989年和1990年两年当中全部造完,造林率达100%。1996年7月,94岁的龙贤昭又一次攀登林场主峰,对杉树、柑桔、大板栗的中后期管理提出了意见。
在家乡,龙贤昭看到一些农家子弟失学在家,有的甚至参加赌博、扒窃、打架斗殴,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办林场的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一个好的课外学习环境,龙贤昭把住房腾出两间,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书籍挑出一部分,办起了村里第一个图书阅览室。他每月从离休费中最少挤出100元来订报刊、杂志,购买图书。
几年时间,他在图书室累计投入4800多元,先后购买了各类图书5000余册,这间图书室成了岩寨村和附近村寨里中、小学生学习的园地,成了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充电室。
1998年9月17日,忙碌了一生的龙贤昭在贵阳病逝,享年95岁。国务院原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王朝文等单位和个人发来了唁电。
孩子们按照父亲遗愿,将他安葬在他离休后居住的天柱县凤城镇岩寨村一个名叫“止庐”的院子里。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岩寨村的面貌已经日新月异、天翻地覆,新建的洋房如雨后的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从原来的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5000余元,都脱了贫致了富。
“这些都是在龙老的带动下植树造林结出的硕果。”88岁的村民杨明德感叹到。
同样,在龙贤昭精神的感召下,天柱县大力实施全民造林,国土总面积为33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32.48万亩,有林地176.5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4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85%。
到2020年,天柱县力争全县以森林为屏障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森林食品、竹木加工、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林业生态产业将逐步壮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1%以上,林木蓄积量850万立方米,林业综合总产值突破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