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条绿色小康路

08.08.2014  13:21

 

好一条绿色小康路

——黔西县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经济发展群众致富

 

   3年前,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农民高俊作了两个月的思想斗争,把自家的两亩多石旮旯地全部种上果树。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扶持下,他在树丛中建开办了“稻花香”农家特色菜馆,新鲜的绿色果蔬、地道的农家小菜,使他的菜馆生意红火,很快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家之一。
  近年来,黔西县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重保护、重建设、重投入,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小康之路。
生态先行谋发展
  “发展为要,生态先行。”该县把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近两年来投入2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还决定每年由县财政统筹安排1亿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经费,支持5个条件较好乡镇轮流举办县旅游发展大会,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大力实施生态林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等工程,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通过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
  积极探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挂帅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委员会,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制定了考核和问责措施,培训和聘请了100名干部作为生态环境监督员直接对县委县政府负责;率先在毕节试验区成立了县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合议庭,对涉及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等同类案件进行审理。至今已受理各类涉环境保护案件48件,有力打击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了环境资源。
捆绑式”建设出效益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所涉及工程的多样性等特点,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4.2亿元建成117处人饮工程,解决了14.5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平方公里,治理中小河流6.2公里;打造“五园新村”示范村73个,对109株珍稀树木和4个古树群实行挂牌管理。
  结合宜居城镇建设,注重河流、林地等既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成了一批生态绿地广场和占地13公顷的白龙森林公园,使县城绿地面积达到131公顷,山头绿化面积达71.8公顷。同时投入175亿元,新建城市道路和实施水西河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和3个集镇污水处理工程。
  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打造生态型、节约型、循环型农业。投入5亿多元,建成了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3年实现总产值4.2亿元;与国家林业局合作打造“同心”林业工程,建设林下种植基地10万亩、林下养殖基地5万亩;种植了梨、石榴、核桃等特色经果林35.79万亩,23个特色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结合新型工业建设积极开展“矿山复绿”工程,完成了10个煤矿30.66公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8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被关闭;培育发展了16个绿色食品项目和1个节能环保型产业项目,引进了9个装备制造和煤化工企业入驻发展。
  结合“旅游活县”工程,相继打造了化屋苗寨民族风情游、柳岸水乡(解放村)乡村旅游等1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其中柳岸水乡乡村旅游区成功走出一条“以生态引客源,以客源创收入,以收入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第一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捆绑式”建设显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该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8.6%。全县2013年林业总产值达6.7亿元,经果林产值7000万元;生态工业增加值56.7亿元;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373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38亿元,生态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