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周恩来如何打消干部群众对尼克松访华的恶感?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5年3月26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为:《尼克松访华,基层接待如临大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中方却因国家形象、外交观瞻的政治需求,吹皱了一池原本封闭的静水,深深地触动了京城的方方面面。
频频教育促民众思想转弯
1971年夏秋之际,中美两国政府确定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向,消息传出,立即轰动全世界。中共高层更觉棘手的是,在高调反帝几十年后,怎么能让广大民众的头脑及时转弯,接受“美帝国主义头子”即将来到北京这样的严酷事实。
从当年冬季开始,中方先后开展了3个阶段的尼克松访华内部教育活动,下发多种学习材料,组织宣讲活动,努力平抚党内外的巨大疑虑。高层为此次宣讲活动定义为“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教育”,最早下发的是《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学习的目的在于:“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尼克松为什么要来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让尼克松来等问题有进一步认识,解决一些糊涂思想,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
当时周恩来也多次在内部讲话中提到台湾问题,言语之间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尼克松来京是为了解决台湾统一问题。这多少也淡化了干部群众对尼克松之行的恶感。但转弯并不那容易,不少单位上报了群众在学习活动中自发提出的疑问,有的单位多达100多条,充满了对“美帝头子”突然来京的疑惑和本能排斥。
接待保卫过程多次排演
周恩来作为主事者,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政治大局下,深知接待工作的超级难度和复杂性。1971年12月初,他以中性的标准制定接待尼克松的总方针:“不冷不热,不亢不卑,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
随着到访日子的临近,重大责任慢慢下移到基层,整个京城也随即呈现紧张的局势。北京市负责尼克松随行人员参观工厂、商店、游览景点的安全问题。按市里的要求,各接待单位纷纷成立10人领导小组,下设思想教育、政治环境、安全保卫、卫生防病等工作机构。各车间也相应成立3至5人的接待班子。仅以北京市第二通用机械厂为例,全厂各级接待队伍人员多达130名。
作为外事接待大户,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党总支多次排演外宾接待保卫的具体过程,并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搞好这次接待是保卫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一场斗争,要求做到“四不”:不围观,不隔窗观望,不在厂内、楼道内外来回走动,不离开生产岗位。